第A14版: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民间力量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民间力量
“文革”中,村民奋力保护少室阙曾得到周总理过问
王长青捐的《少林拳谱》武功秘笈

佛教在嵩山落迹,道教在嵩山发端,儒教在嵩山光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为嵩山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形成了以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会善寺、观星台、中岳庙、汉三阙、少林寺为代表的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佛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在嵩山都能找到优秀代表。作为2009年国家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已进入冲刺阶段,本报记者走进嵩山,带您领略嵩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核心提示

由于登封市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早,文物损害程度和其他地方相比要轻的多,同时也和登封群众的保护不无关系,由于群众的极力保护,少室阙在“文革”中才幸免于难。在登封的各个文物景点,还活跃着一支支文物保护和宣传志愿队。在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后,登封群众捐出了自己的老石材和珍贵的档案资料。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晚报记者 袁建龙 文/图

村民保护少室阙幸免于难

“在‘文革’中,由于百姓的极力保护,许多文物才得以保留下来,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件发生在少室阙上。”登封市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指挥部宣传组工作人员韩心泽说。

事情发生在1966年8月25日。当天上午,登封城关公社一队民兵带着铁锤钢钎,浩浩荡荡地来到“少室阙”保护房,要把少室阙当“四旧”破坏掉,令人叹惜的是,一个多小时就把傲立了1000多年的“少室阙”西阙(高3.72米)砸成了44块。

正当那些民兵砸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十里铺村的群众闻讯赶来劝阻,甚至有人挡在了东阙的前面,就这样他们才罢了手。

就在“石阙”被砸的当天下午,消息便由省里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又报到国务院,周总理直接给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通了电话,少室阙才得以保护下来。

老干部志愿宣传嵩山文化

从去年8月22日开始,在登封中岳庙、嵩阳书院等景点,还活跃着一支支老干部志愿者嵩山文化宣传小分队,他们为游客们当起义务讲解员,同时还以各种文艺形式传播嵩山文化。

据登封市老干部志愿者嵩山文化宣传队总策划王志周说,宣传队目前已发展到120多人,都是登封当地退休的老干部,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也已经51岁。“嵩山历史文化悠久,游客到了登封,如果仅仅游览少林寺,而没到观星台、中岳庙、嵩阳书院、老君洞、法王寺、嵩岳寺塔、会善寺等景点,在我们看来实在是遗憾。”王志周说,老干部志愿者宣传队到这些客流稀少的景点服务,就是为了向游客传播深厚的嵩山文化。

除了为游客做义务导游外,志愿者文化宣传队还挑选了30名具有文艺特长的队员,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

今年70岁的麻昌江老人也是一名文艺宣传队员,他说,嵩山文艺宣传队表演的曲目有豫剧、曲剧、大鼓书、快板和诗朗诵,这些曲目的唱词都是队员深入到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各个景点收集和创作的,谱曲、音乐设计和唱腔设计由他们自己编排。 “观看我们演出的不仅有国内游客,还有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外游客。最多的一次吸引2000多人观看。”

群众捐出1.5万块老石材

会善寺是嵩山历史建筑群中的一个申报点,在会善寺门前,是一条新铺就的青石板甬道。这条甬道用手工老石条铺成,与千年古刹的沧桑感十分契合。广场台阶上除了侧石是新的外,其他都是用老石材铺就的。

一条长约3米的青石板,静静地安放在会善寺外的台阶上。它来自宣化镇的一个小山村——七里庙村。一个多月前,这条老青石条躺在村民景太安家的外墙根处,过往的村民们习惯在这块青石上坐下歇歇脚。

“听说是为了申遗,老景说什么都不要钱。”村支书李银芳说。景太安一次就捐赠了8条老青石,都是20多年前拆旧房时留下来的。

“由于嵩山历史建筑群所需老石材数量巨大,仅青石板就需要13500平方米,青石台阶需要1740平方米。”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说,征集老石材活动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采取群众自愿捐献、等面积以旧换新的原则进行,到6月底就征集来了1.5万多块老石材。

申遗资料民间收集1.5万余件

登封市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指挥部档案组副组长常松木说,为了完善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档案,自从今年3月份开始了向全登封市征集资料的活动。“档案征集是这次嵩山申遗普通老百姓直接参与最多的一个环节,在这几个月的征集活动中,我对普通百姓的捐献热情、对群众期盼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的心情深有感触。”

常松木介绍,在征集活动中,登封市群众自发捐赠达1000多人次,总量达1.5万余件。说起其间一些主动捐助的感人故事,他如数家珍:颍阳镇郝寨村的农民王银贵,捐出自己的画册《燕雨楼画稿》,使民国时期登封的山水景象得以公开;爱国志士王志敏之子王昭渠,捐出了父亲1941年所写的日记,再现中岳庙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登封百余名老干部自费深入到农村社区,搜集到200多篇嵩山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摄影爱好者蔺乾勋精选出自己多年来拍摄的600多张嵩山胜景,刻好光盘后送过来……

“少林书王”割爱捐秘笈

有着“少林书王”美誉的少林寺俗家弟子、少林武学泰斗王长青先生,把收藏多年的两件武林秘笈无偿捐献给了登封市申遗指挥部。

王长青先生捐献的《少林拳谱》共45 卷,为永祥法师的手抄本,是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之前永祥法师抄写下来的武功秘笈。《少林棍法禅宗》,作者为明代江南人程宗猷。程宗猷在少林寺苦练十余载,对自少林寺建寺到明代之间的棍法精华进行了总结归纳。 《少林寺跌打损伤秘方》,著者为少林寺第二十九代名誉方丈德禅大师。德禅大师于1916年入嵩山少林寺,对佛学、少林寺武术禅内功、医学均造诣深厚。

王长青先生还捐献出了自己的平生著述。王长青先生为少林高僧释素喜的俗家大弟子,少林寺第二十九代名誉方丈德禅的师弟,法名德虔。本人除善练小洪拳、十八手、黑虎拳、月牙铲,精通少林气功和少林骨伤科外,平生致力于少林禅武医的研究与著述,包括《中国少林武术大全》、《少林达摩易筋经图解》、《少林护身暗器秘传》等共88部、计2400余万字,在武术界被誉为“少林书王”,2007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多位农民捐出一生珍藏

曾受到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接见和表扬的登封市颍阳镇颍北村王志敏同志在中岳庙读书时亲笔书写的生活日记,由其子王昭渠捐献到了登封市申遗指挥部办公室档案组。

王志敏,又名王兴方,1926年11月1日出生在登封县颍阳镇。1948年8月,他投笔从戎,先后获得“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解放西藏”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及“祖国解放战争”勋章等。

日记详细记录了王志敏同志在1941年日寇攻陷登封后的所见、所闻、所想。该日记虽历经近70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完好。这些珍贵资料的公开,为真实反映上世纪40年代日寇侵略嵩山地区,轰炸中岳庙的军国主义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颍阳镇郝寨村的王银贵,向登封市申遗办档案组捐献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的画册《燕雨楼画稿》。经相关专家查证,此画册为民国31年(1942年)山东临清学子李兴凯在登封求学时创作的。《燕雨楼画稿》内容包括“登封郊外所见”3幅、汉柏图、达摩面壁图、嵩岳卢崖瀑布图、黄盖峰图、米芾科石图、仕女图等50余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78 2008-08-22 00:00:00 五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民间力量KeywordPh“文革”中,村民奋力保护少室阙曾得到周总理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