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河南坠子·现状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哪儿唱都是河南坠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山东河南坠子演员称,河南坠子在山东应该叫山东坠子,本报记者专访相关专家进行反驳——
在哪儿唱都是河南坠子!
不少人认识河南坠子就是从乔清秀开始的,这是河南坠子的一个艺术高峰
◀《河南曲艺史》项目负责人张凌怡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
◀河南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李广宇

核心提示

河南坠子作为河南土生土长的曲艺曲种,它曲调优美,以唱为主,唱中夹说,一直备受全国观众的喜爱,全国各地都能听到河南坠子的唱腔。但7月中旬,山东河南坠子演员刘瑞莲在获得曲艺牡丹奖后,却称:“河南坠子在山东有很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我期待着山东坠子这一称谓早日到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里,记者分别采访了我省河南坠子表演大师刘宗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主编、《河南曲艺史》项目负责人张凌怡,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学者刘景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导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坠子保护工程办公室成员明巧玲及河南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李广宇,他们称,这种说法有点狂妄,同豫剧在哪儿唱都叫豫剧一样,河南坠子虽在山东表演,但它仍然是河南坠子。

晚报记者 张秋玲 杨伟/文 首席摄影记者 贾俊生/图

[ 反驳 ]

京剧在河南唱就改叫豫剧,岂不乱套?

采访中,当记者把刘瑞莲的说法转述以后,专家们纷纷表示此说法有点太狂妄,张凌怡称,河南坠子是全国性的,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河南坠子的身影,之所以叫河南坠子是因为这个曲种诞生在河南,唱腔、发音、旋律都是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的,如果用天津话唱,那就不是河南坠子了,就像山东琴书必须用山东话唱一样。“如果说京剧在河南唱就改叫豫剧,那岂不是乱了套?”更有专家激动地反问。

李广宇介绍说,河南坠子在山东菏泽有很多演员,之所以会这样是有历史渊源的,菏泽离河南很近,而且在历史上就隶属于河南界,菏泽人说河南话很容易,河南坠子也因此在那里很盛行。“刘瑞莲的说法恐怕只是她个人的想法而已,如果考证过历史,她就不会这样说了。”李广宇猜测道。接着他又说:“只是由于曲艺艺术的整体下滑,河南坠子目前在全国的状态都不好。即使在发祥地在河南,河南坠子也是少有人问津。”

[ 历史 ]

历经辉煌,河南曲艺中影响最大的曲种

现在听过河南坠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据专家介绍,现如今寂然无声的河南坠子也曾经历过无与伦比的辉煌。在河南曲艺中,影响最大的曲种应该是河南坠子。“不少人认识河南坠子就是从乔清秀开始的,这是河南坠子的一个艺术高峰,不仅为大家所公认,时至今日也没有人逾越。”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曲艺史专家张凌怡说。乔清秀,1910年生于河南内黄县店集村。上世纪30年代后,她在天津献艺10年,赢得了“坠子皇后”美誉。昆仑唱片公司和驻上海的美国亚尔西爱胜利唱片公司先后为她灌制了20张唱片,乔派河南坠子随之传遍大江南北。之后,河南坠子涌现出一大批女艺人,如“郑州三刘”中的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开封坠子名家赵玉凤、徐宝红,商丘东路坠子“武状元”刘世红、“文状元”张大贵,豫北坠子名家徐玉玲、魏桂兰等,河南坠子也因此成为全国各地颇受欢迎的曲种之一。

据张凌怡介绍,1963年,全省共有100多个曲艺演出团体,其中河南坠子职业和半职业演员达3000人,数量为诸曲种之冠。当年,河南省文化局在郑州举办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省内外知名坠子名家马忠翠、刘兰芳、姚俊英、范小英、徐玉兰、吕明琴、郭文秋、马玉萍、曹元珠、李治邦、郭文喜、丁志忠、余海泉、李治业等72人云集郑州,对河南坠子的渊源、艺术特色及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培养新一代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并组织了内部交流演出和公演。徐玉兰的《林冲发配》、李治邦的《王麻休妻》、郭文秋的《闹场院》、刘明枝的《花园会》、刘宗琴的《奚童行刺》、赵铮的《双枪老太婆劫刑车》等,在会内外受到热烈欢迎。后来河南坠子发展到鼎盛时期,我省还进行了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1982年,河南省戏曲学校开设中专学制的曲艺班,其中招收坠子学员27名,伴奏10名,开创了较为正规的坠子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河南省戏曲学校一、二、三届曲艺班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一批毕业生分配至全省各地专业曲艺团队或文化馆,成为河南坠子青年演员和演奏员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其中以赵铮为主创办的河南省戏曲学校曲艺班,还创作排演出一大批优秀坠子曲目,如《彭总认亲》《马路宴席》《红线罗帕》《中秋月》《春妞进城》等。1984年,由中央文化部在天津建立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内,也设有河南坠子的课程,除天津的教师任教外,还邀请了河南曲艺说唱团的著名坠子演员和琴师刘宗琴、丁志忠讲课授艺。到20世纪末,该校已培养出多名优秀的河南坠子青年演唱者和伴奏者,如张楷、薛维萍、景凤玲、陈梅生、王瑞英等。

[ 困境 ] 演出队伍支离破碎青黄不接

与河南坠子的辉煌相比,如今河南坠子可谓是滑入了谷底,少有人问津了。张凌怡称,过去我省河南坠子的专业演员数以万计,那时每县都有一个曲艺团,除南阳地区外,这些曲艺团都以演唱河南坠子为主。而现在在郑州已经没有一家专业曲艺演出队伍及曲艺演出剧场了,人们也只有在重大晚会上可以看到河南坠子的惊鸿一瞥。李广宇告诉记者,他曾亲眼见证了河南坠子演出队伍走向支离破碎的过程。198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河南省曲艺团,当时团里共有129人;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艺术团体机制改革,团里有三四十人转入到了其他行业中去;1996年,省曲艺团正式合并到省歌舞剧院,当时曲艺团只剩下30人。现在,曲艺团只有19人,而且已经没有了弦师。

据张凌怡及李广宇的了解,和省曲艺团相比,其他各地曲艺团更是凋敝无几了,只有开封曲艺团力量稍显强一点,但平时演出也只能说说相声而已;南阳市曲艺团也还不错,只是他们以演唱大调曲子、三弦书为主。至于其他地方,当年的曲艺团几乎都已经解散,只是偶尔会有河南坠子的艺人的个人活动。至于具体还有多少人在唱河南坠子,张凌怡痛心地说:“这么多年了都没法统计,我们曾向全省100多个县发了关于河南坠子艺人的调查问卷及统计表格,但各地方根本没人具体负责,也就不会有信息反馈,最后只收上来20份。现在农村应该还有艺人在进行演出活动,只不过我们了解不到而已,而且大部分农村艺人也已经纷纷改行,另谋生路了。现在河南坠子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年轻人知道河南坠子的不多,学唱河南坠子的更是少之又少。”

[ 保护 ] 扭转尴尬局面困难重重

2007年,河南坠子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省也在省艺术研究院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坠子保护工程项目组,张凌怡、李广宇、刘景亮及明巧玲作为曲艺方面的专家,皆是项目组成员之一。他们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对河南坠子的抢救保护分为两种:一是静态性的保护,二是动态性的保护,但他们只能把河南坠子当做研究对象保护起来,把与河南坠子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而没有能力扭转河南坠子即将日落西山的局面。即使这样,他们的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刘景亮称,要使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就要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自动地把这些文化遗产当成宝贝对待,而不再一味盲目地对自己民族的艺术不自信。

工业文明的急剧发展,电视普及得越来越广,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及休闲娱乐方式,使得河南坠子已经失去了舞台。过去河南坠子可以是一个艺人一台戏,很了不起,也很受老百姓喜爱。而如今人们可能偶尔还会回忆起河南坠子,只是已少有人再听、再看、再学河南坠子了。虽然河南坠子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多地方只是重申报,轻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政绩工程、旅游开发项目对待,组织机构不健全,地方立法也不够,这都使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周严。

虽然如此,项目组的成员凭着对河南坠子的热爱,仍在艰难前行,并取得一些成果。就在记者采访时,张凌怡激动地告诉大家,他意外地得到一个线索,在周口郸城有位77岁的老艺人陈淑兰(音),会唱东路坠子里一些十分珍贵的牌子曲。张凌怡在50年前就听说过有牌子曲,但从来没听过,这次他们一定要赶到周口为老人录音录像,把这些珍贵资料记录并保存下来。此外,他们打听到在原阳还有一位老艺人,也准备将去对其进行录音录像。而李广宇称,今年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即将在平顶山举行,届时河南坠子也将再显身手,让观众找回即将失去的记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090 2008-09-04 00:00:00 四 在哪儿唱都是河南坠子!KeywordPh山东河南坠子演员称,河南坠子在山东应该叫山东坠子,本报记者专访相关专家进行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