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恭王府往事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恭王府往事

8月20日,随着总投资高达2亿元、150年来最大规模修缮工程的完工,恭王府府邸,这座京城现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群,首次向公众全面开放。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走过230余年的这座大宅院,有这样一句精炼的概括。清王朝覆灭,恭王府的正宫门就此闭合。直到1988年,人们才得以从小小的侧门重见恭王府后花园曾经的繁茂华丽,但是府邸的大门始终紧闭,两只汉白玉石狮子似乎在守护着一个秘密。

这所宅子

华丽而不冷漠

谁能想到,垂条依依、通往后海的柳荫街,在清乾隆年间还是一条曲曲弯弯的河流。十几个“板爷”在装饰得花团锦簇的三轮车边儿蹲成一排,吆喝着:“上车吧,带你看胡同,看北京最大的王府大贪官和珅的家……”

恭王府始建于1776年,府邸有32260平方米,整个王府由好几个多进四合院构成。恭王府的工作人员胡一红,带着记者从正面的红棕色仿古大门,进入了这座大宅。

走过二府门,沿着恭王府的“中路”一直往北走,正对面是一座高大的正殿,取名“银鸾殿”,胡一红咋舌道:“看看,这么牛的名字,可见和珅当年有多火!”不过,眼前的这座宫殿是在这一次“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中重新建造的,“正殿在民国初期已经被烧毁了,原本只剩下地基,凭着照片、文字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又让它‘平地而起’。”

恭王府实际上分为三路,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中路庄严,东路华丽,西路典雅。“我们现在到西路去,这是和珅居住的地方,后来恭亲王奕昕也住在这一路。”胡一红指引着,拐进了西面的一个拱门。

王府还有两个展厅,专做临时展览,这次的开馆展览之一是“丹麦展”。“恭王府跟洋人的渊源可深了。”恭亲王奕昕,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多。“我到丹麦腓特烈博物馆,一位外国专家跟我说,100多年前,他们国家的外交部长到过恭王府,那时是被奕昕请去的,他们的博物馆里还有恭王府那个时候的照片呢。”侯芳说。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曾经把恭王府称为“独一无二的标本”。而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侯芳说,她觉得这座宅子华丽而不冷漠,是介乎于宫廷文化和四合院平民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层。

恭王府不开,我死不瞑目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真的就是恭王府吗?对此争论从未止歇。当年红学家周汝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恭王府花园,正巧路过荷花园、怡神所等处,周汝昌认为这几处景致与《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有几分相似。周总理说,无论是否为大观园,都要保护开放。

周总理去世前,曾经把谷牧叫来,嘱咐了三件事,重建恭王府,成为与建设国家图书馆、琉璃厂并列的三个遗愿之一。从1978年开始,谷牧就一直为恭王府的腾退和开放而操心奔波。

恭王府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吴杰回忆起恭王府近30年的腾退修复历程。“恭王府的历史非常复杂,奕昕的儿子溥杰在1921年把府邸和花园抵押给了天主教会,只换来130多根金条。到 1937年,它又被辅仁大学购置作为校舍。解放后,曾经住在里面的有200多户居民,8个单位。到现在为止,恭王府的 ‘龙票’(地契)还押在香港的一个银行里。”

1978年开始腾退恭王府的时候,后花园的一部分区域当时是公安部的宿舍。公安部为什么会住到恭王府里去?吴杰向记者透露了内情。“我查过一些历史档案,解放初公安部进驻恭王府的后花园,是有‘政治任务’的。当时发现在那里有‘敌台活动’的迹象,为了方便工作,公安部就进驻了后花园,后来就成了公安部的宿舍。”

据吴杰回忆说,当时公安部的一位老领导,在后花园住了很多年,舍不得搬走。有一次谷牧转到他住的那栋房子周围 ,发现还有人住,马上把管理人员叫来说,怎么还住着居民?得知住户是一个倔脾气的老红军,谷牧当即便把他找来,只说了一句话:“你知道我为什么做这件事么?这是周总理的遗愿。”老红军听完扭头走了,没过两天,他就搬出了后花园。

经过8年的努力,后花园终于在1988年向游客开放。“为了赶在亚运会前,当时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是,要以园养园,我记得那年我们的门票是5元,在当时相当贵了,仅次于故宫。当时园子是按照红楼梦的主题来策划的,效果很不错。

“一直到1999年,住户才真正搬出了府邸。而音乐学院附中最后离开府邸的时间是2005年。至此,历时30年的恭王府腾退工作才算是大功告成了。”

直到今天,吴杰还清晰地记得一个镜头。2000年3月18日,谷牧再一次到了恭王府。那时候他已经是90多岁高龄了。老人站在府邸大门口,一字一顿地对两边的陪同人员说:“这个工作不完成,我没法向总理交代。恭王府不开,我死不瞑目。”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变“修旧如旧”为“修旧如故”

“‘修旧如旧’的观点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提出来的。现在 ,我们应该如何变‘修旧如旧’为‘修旧如故’,是一个挑战。我们最后决定,把整个府邸恢复到恭亲王时期的形态,也就是同治光绪时期,因为这是恭王府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向全社会征集有关恭王府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有一天,一个女同志给我们打电话,说她爸爸曾经拍过一组恭王府的照片。我们奔过去一看,都惊呆了。60多张恭王府上世纪30年代的照片,这份资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吴杰指着“银鸾殿”旁边的两堆残破不堪的石头说,这可不是施工队没搬走的,他们是真正的“宝贝”。

“银鸾殿”已被付之一炬了,这两堆石头,实际上是两段当年的台阶。吴杰他们跟施工队说,一定把这个断了的台阶留下来,别管它烂到什么地步,都不能清走。

馆藏文物流散殆尽

然而,恭王府的“博物馆”之路,走的却不那么顺畅,因为馆藏文物早已流散殆尽,据说有2000多件。1913年,以恭亲王收藏品为主题的拍卖会分别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两个城市举办,最终恭亲王700余件珍藏高价流散到世界各地。

“这只是恭王府收藏品的极少一部分,流失的文物数量远远不止这些。”鲁宁说,他刚来到恭王府负责文物管理和收集的时候,府里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馆藏的文物了。

这些文物是如何流走的?鲁宁说起了文献资料上记载的一些情况。据说,小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是一个生活较为奢侈的人,在外地生活,还经常要人专程送去北京“六必居”的酱菜和“天福号”酱肘子。他偏又是个自认为有“大理想”的青年,袁世凯当了皇帝以后,他对这个抢了自己江山的人恨之入骨,积极谋划一系列的暗杀、策反活动,想复辟满清政权,为了筹措经费,他把宅子里除书画外的珍藏一次性卖给了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这个颇有眼光的古董商得到了这笔“空前绝后 ”的稀世珍宝后,火速到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举办了两场拍卖会。从此,这些恭王府文物就风吹云散,不知花落谁家。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519 2008-09-05 00:00:00 五 恭王府往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