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雕塑的故事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雕塑的故事
雕塑家吴树华 “我喜欢泥在手中的感觉” 2007年4月18日,作为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极其重要的一项文化活动,在黄河风景名胜区中华炎黄坛广场举行的炎黄二帝像落成典礼吸引了全世界华人的目光。
《平顶山地质工作纪念碑》
《焦裕禄墓碑设计》(局部)

2008年8月20日,成都杜甫草堂,汶川大地震百日祭——“欢庆奥运·重建家园”名家雕塑书画藏品艺术展开幕。一幅16平方米的大型浮雕《地动山摇·不屈英雄》(图见C01版)成为54件雕塑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这幅足足占去了一堵墙的浮雕,人物众多,从受灾群众到抗震救灾英雄,每个人物的面部均刻画得栩栩如生,站在浮雕面前犹如身临其境。这幅由吴树华等13位郑州雕塑家集体创作的作品,目前已被建川博物馆收藏。

郑州市的雕塑活动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郑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吴树华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全市部分美术工作者和业余雕塑爱好者,自制设备,自制工具,办起了郑州市第一个雕塑学习班。郑州的雕塑是如何起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郑州雕塑30多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创作出了哪些作品?听听老中青三代雕塑人的故事。

这座高106米的巨幅雕像的总设计师和创作者吴树华,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黄河之滨兴建炎黄二帝巨塑,使山人合一浑然天成,融黄河、黄土、黄帝三者为一体,既是中华文化载体的最佳结合,也是中华民族象征性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日前,古稀之年的吴树华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雕塑情怀。

“我出生在巩义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喜欢玩泥巴,捏一些鸡呀狗呀,或捏个窝窝头一样的东西,向地上猛地一摔,叭一声,上面就会爆出一个或大或小的洞,每一次出现的造型从不重复,怪怪的挺好玩,甚至很美,后来我常对人戏称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一号》。”说起雕塑的启蒙,吴树华流露出对黄河故土的深深眷恋。

“我喜欢泥在手中的感觉,对这个大自然的作品有点敬畏。我从小喜欢幻想,对雄踞村中的土柱、杜甫故里的笔架山、村子窑头上遥望到的邙山头都感到神奇,有时还会对着它们静静地看上个把时辰。在朝阳的普照下和太阳余晖的梦影中,我就会感觉到它们想说点什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

1955年,吴树华到西安求学,在西安美院附中,他有时也会摆弄泥巴,这也成为被雕塑系选中的原因之一。“在西安的8年,是我终生难忘的幸福岁月,资料室占据了我所有的课外时间,东西方艺术使我大开眼界,还有每周需步行30里去看的陕西博物馆。那是我经常忘记吃饭的地方,半坡博物馆、咸阳原上的唐陵、顺陵的石狮等,基本上能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就属乾陵了,这成为后来我设计炎黄巨塑的文化理念。”

“我创作设计的《炎黄二帝》巨塑,是我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感悟。设计的二帝巨像以山为体,就像从大地上生成一样,天人合一,浑然天成,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意在表达中华文化之博大恢弘。”

回到故土,潜心创作

1963年,吴树华从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不久就是文化大革命,不过他的创作没受太多影响,清水塘纪念馆、长沙一师纪念馆、韶山毛主席旧居陈列馆……他做了一件又一件的雕塑。

“文革”后期,人们渐渐冷静下来,沉睡在吴树华心中对乡土的怀念又重新苏醒。1972年,他终于如愿回到了久别16年的家乡,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和雕刻刀为家乡增辉添彩的他,克服种种困难于1973年3月成立了“郑州市职工业余雕塑室”,这是郑州市第一个群众性的雕塑组织。

雕塑小组首创作品就是为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馆创作的反映二七大罢工斗争的大型浮雕《路工史》。1979年,吴树华和市文化馆的业务骨干开始试制“仰韶文化”出土文物彩陶双连壶、罐、钵等器物的复制品和仿制品。这些制品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院)、郑州市博物馆收藏,并作为郑州市人民政府的礼品赠送给日本浦和市代表团,在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中起了积极作用。

雕塑已经融入了吴树华的生命,他还做了一批名人肖像,如《鲁迅》《闻一多先生》《焦裕禄同志》《儒将彭雪枫》等。不过,纪念性的雕塑仍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从1981年起他陆续创作了《青铜时代——郑州商城遗址纪念碑》(位于人民路商城路交会处的三角公园内,后经翻新)、《银箭——郑州铝城建设纪念碑》(位于上街区)、《大禹纪念像》(位于黄河游览区)、《战马嘶鸣——鸿沟古战场纪念碑》(位于花园口将军坝)、《平顶山地质工作纪念碑》等,以及历时8年的《月是故乡明——诗圣杜甫纪念碑》(位于巩义),如今这些作品都成为郑州市民熟悉的标志性建筑。

“《平顶山地质工作纪念碑》是我一次新的尝试。我为此共做了12件创作稿,最后选定的稿子,主雕设计是一个地质工作者意象的造型,背景浮雕墙是一个地壳的剖面,貌似平静的‘平顶山’,可地壳内部却是一个剧烈骚动着的岩层,包含着一个能源核,有两根岩心造型的柱状物立在浮雕墙的前后,它能否被公众理解、被甲方接受,这是令纪念碑作者担心的事。直到1992年在由平顶山市政府、河南省地矿厅主持的揭碑式上,当地矿部部长说这是他剪彩过最好的一座地质纪念碑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受其鼓励,在金水路四桥一路的项目中,我大胆将我对黄土高原孕育生长的变迁,以意象的形式加以提炼,创作了城雕作品《孕》《育》。我希望它能成为大众的一个审美对象,但没能做到,这使我困惑,深感无力突破自己。这是我沉默的一段时期,考验了承受力和自信心。”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3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765 2008-09-10 00:00:00 三 雕塑的故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