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雕塑的故事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雕塑的故事
马亚非正在创作
绿城广场雕塑《巍巍嵩山》
绿城广场雕塑《滔滔黄河》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郑州雕塑现状

起步晚,但后劲正足

“郑州雕塑,起步不早,且步履艰难,但孕育的后劲正待勃发。”2008年9月5日,郑州市雕塑壁画院院长张松正和艺术总监马亚非等人一起回顾了郑州雕塑的发展历程。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郑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雕塑工作室。1980年2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郑州市文化馆联合举办了“河南省雕塑展览”,这是河南省第一个雕塑展览。共展出260余件作品,观众有5000余人,参加创作的既有专业美术工作者,也有业余雕塑爱好者。作品形式多样,有陶瓷、彩塑、木雕、石膏、木刻、海绵雕、仿石雕、画像砖刻等。

1981年4月,郑州市雕塑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成立较早、也是河南省第一个从事雕塑研究的学术组织。若干年来,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作品,可谓硕果累累。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商城纪念碑》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标志性雕塑。

“雕塑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商都文化’是郑州雕塑的重要主题之一。”马亚非介绍,大概是1993年沈琍在紫荆山公园北门结合喷泉做了一件汉白玉雕塑,作品吸收传统玉佩造型优点,青铜纹样和透雕形式有机穿插。后来她又为紫荆山百货大楼楼前广场做了一件锻铜雕塑《商魂》;1994年张松正在城南路的商城城墙下,完成了以商代《风鸟》图案演变成的锻铜雕塑和《青铜之光》青石浮雕。2003年在郑州老城区的中心“红旗广场”(原红旗大楼址)又做了一件以甲骨文“商”字为主体变形构成的铸铜雕塑《鼎立之商》,表现了“商城鼎立”的期望。随着城市的发展,相信商都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被看重,一系列的“商”文化作品将出现在郑州城市之中。

复兴和崛起

郑州雕塑的春天正在到来

林县的红旗渠是闻名于世的人造天河,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1995年~1998年,马亚非、张松正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总长120米、高约12米,由10组浮雕和6组圆雕组成的大型红旗渠纪念雕塑——《山碑》。

红旗渠的修造是一个奇迹,而在当时,用少得可怜的经费完成这样一件大型的雕塑作品又谈何容易?正如林县人说的,我们给你们一个机会,希望你们能创造一个奇迹。《山碑》终于奇迹般立起来了,得到了社会好评,并获得河南省城市雕塑作品展一等奖。

郑州的雕塑离不开郑州的雕塑家,这不是一个很大却是一个努力着的队伍,多年来除城市雕塑外,参加展览不断,曹长安的《山菊花》(第六届全国美展),吴树华、虞晓明的《二七大罢工》(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设计展),张松正的《大潮汐》,宋建文、李继纯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永平的《梦》(第八届全国美展),张松正、马亚非的《回声》,崔国琦的《河蛋蛋》(第九届全国美展),张松正的《世纪星空》《风》等许多作品都为郑州雕塑争得了荣誉。

城市雕塑或壁画创作要和环境有机结合。河南省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大型花岗岩浮雕《燎原》、铝合金铸造雕塑《永生》、山顶纪念碑雕塑《大别山魂》等单体和小环境的设计都和陵园整体规划融为一体。2004年,浮雕《燎原》、雕塑《永生》及英名广场环境设计,入选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同时一座大型英雄山的雕塑经多年策划也在孕育之中。

“郑州的少林寺名扬四海,而少林功夫也随之名震中外。雕塑院曾组织创作了少林十八罗汉铸铁雕塑和其他一些相关题材的雕塑。而高庆鸿的少林武术系列雕塑也逐渐形成。贾世忠、张绍禹、胡志峰、宋文超、陈幻等同志也都在不同方向积极努力拓宽雕塑审美概念,创新雕塑表现形式。”张松正介绍说:“用钢板制作的大型雕塑《沙颍河颂》(落成于周口市),近30吨10mm厚的钢板由卷板机制作的四组浪花造型经相互交接形成整体,既有灵动性,又不失体量感,这是我院对雕塑表现形式的一次新尝试,也是用雕塑体现现代工业技术美的一次新探索。回顾郑州雕塑艺术,整体看来,有成果,还不尽如人意,但郑州雕塑的春天正在到来。”

“2006年6月举办的中国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首届国际雕塑精品展中,雕塑《回声》(作者:张松正、马亚非)和《少林刀》(作者:高庆鸿)双双入选并分别获得铜奖和优秀奖,这是对我们的又一次激励和鞭策。‘复兴和崛起’是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的主题,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目标和期望?”郑州市雕塑壁画院荣誉院长、河南省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吴树华对郑州雕塑的前景满怀着希望。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6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768 2008-09-10 00:00:00 三 雕塑的故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