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中国科协年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假如没有南极北极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人类生活得舒服全靠两极调节全球82%的淡水储存在两极
假如没有南极北极
没有南北两极,人类根本无法生存,白天温度会高达几百摄氏度
专家档案:位梦华 现为国家地震局研究员、地球物理学家。曾于1982年10月去南极探险考察,1991年独闯北极,1993年再次深入北极为中国北极考察作好前期准备,1995年率领中国科考队首次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北极的呼唤》等。
专家档案:张孚允 1981年在中国林业科学院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研究,主持开拓建立全国鸟类迁徙研究机构和研究网络,并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首届主任。曾任中国生态、兽类、鸟类、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1992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揭秘两极

没有两极,白天温度会高达几百摄氏度

如果融冰后,地球上将再现灭绝气候

寒冷荒凉的南北两极,和我们人类关系不大吗?“错了!他们与我们息息相关。”昨天下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为四十二中七年级的500多名同学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位梦华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之一,曾9次进入北极考察。晚报记者 马燕/文 王银廷/图

人类生活得舒服全靠两极调节

知道人类为什么能舒舒服服地生活在环境中吗?位梦华说,这是南北两极的调节作用。“设想下,地球上如果没南极和北极,可能热的地方能达到零上几百摄氏度,冷的地方达到零下几百摄氏度。”

“太阳光把赤道附近的空气加热膨胀而上升,到高空之后就向两极分离。由于两极有大冰盖,热的空气被冷却收缩回落到地面,吹回赤道,这就是空气对流。同样,阳光把热带的海水加热,热的海水沿大洋表面向两极流动,两极的冷水向赤道流动,这就是海洋环流。如果没有这两个对流系统,地球上的空气会是停滞的,海洋就是一潭死水,气候将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全球82%的淡水储存在两极

位梦华说,当今社会两种资源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石油和淡水。世界上25%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北冰洋。全球82%的淡水储存在两极。

如果两极融化地球将进入冰川期

位梦华说,如果全球气温按现在这样的速度变暖下去,再有50~100年的时间,两极的冰盖就会化掉,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所有沿海的城市和村庄、地球上80%以上的耕地都将被淹没。

指着1979年与2008年的北冰洋面积由大变小的图示,位梦华解释,由于陆地面积缩小,海洋面积增大,海洋的蒸发量就会增大,大量的乌云有可能把整个地球笼罩起来,使太阳光照不到地面上,从而导致气温骤然下降,地球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冰川期。这种情况,和6500万年以前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时的情况极为相似。

南北两极优秀动物代表

北极燕鸥:唯一能在南北极间飞翔的鸟类,它们在北极繁殖,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南北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4万多公里。它生命力顽强,能活34年之久。

南极企鹅:它不但生物钟极准,方向感也特好,而且对人很友好。

揭秘地球

地球正值青壮年

发生地震说明它有活力

专家档案:张少泉

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顾问、中国地震局干部培训中心顾问。主要著作有《地球物理学概论》、《地震波分析与应用》、《近震分析》等。

昨日下午,“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来到四十七中高中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少泉,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地心之旅。给学生们打开通向地心的大门,揭示了地球的层层奥秘。

“在地球内部的中心有个小樱桃,它就是地核,而地球物理学就是‘地心之旅’的侦察兵。”张教授向同学们层层打开地心之谜。他说,地心是一个有着几千摄氏度高温、几百万大气压的地核,地核外面包围着一层约3000公里厚的隔热地幔,地球的内核在旋转,地球的表层承载着漂移的大陆和海洋。“地球现在的年龄是46亿年,属于青壮年,地震、火山、海啸都是它充满活力的证明。”

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何时能进行真正的地心之旅时?张教授回答说:“磁极的变换是缓慢的,大约要经历10万到20万年,下一次变换的会是印度洋板块。”张教授说,科学需要大胆的幻想,目前探索地心的研究已经设计了六大阶段。“地震波探路、铁水钻石探路、无人驾驶飞船、机器人搭乘飞船、虚拟人搭乘飞船、载人飞船。目前世界上最深的井是1.4万米,无法达到更深,因为地热将打井的工具都融化掉了。而这六个阶段只进行了前两个,都不可行,正在尝试其他方式。”

晚报记者 李丽君 实习生 曹晓雪

揭秘动物

真不知道

蟑螂、螨虫也是野生动物

昨天下午,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动物生态学教授张孚允的报告《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让郑州十九中的400多个孩子领略了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更明白了该怎样去调和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一张放大500倍看上去魔幻犹如外星生物的螨虫图片,引来孩子们此起彼伏地惊叹声。“如果不是听了报告,还真不知道到蟑螂、螨虫也是野生动物!”张教授还给孩子们展示了科学家们在北海道的深海中发现的不明生物图片,外层透明犹如海蜇,里层却是绚烂美丽的红色和黄色。因至今仍未研究出它是什么物种,媒体为了报道方便称它为“冰海美人”。这些直观的画面,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结合我们国家刚刚经历的四川大地震,张教授在报告中还提及了野生动物在地震中的预报作用。张孚允教授曾经亲身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松潘大地震,在地震来临前,他发现许多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都有异乎寻常的反应。“在历次的大地震中,几乎没有动物受到伤害。”张孚允说,四川大地震之后,他已经向多个部门打了报告,请求将野生动物在自然灾害来临前的异常反应列入预报研究的范畴。

晚报记者 邢进/文 王梓/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