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豫剧
新唱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豫剧
新唱
《台北知府》排练现场,导演张平正在指导演员刘文惠和郭负友
《朝阳沟》剧照,魏云饰演的银环在让栓保教她锄地(资料照片)
《朝阳沟》剧照(资料照片)

豫剧

新唱

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将于9月26日至10月8日在郑州、开封两地举行。我们河南作为戏剧大省,豫剧也是这次亚洲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在此期间,由省戏剧艺术家协会主席、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联合二团的一些骨干共同创作的新剧《台北知府》也将在10月1日起与观众朋友见面。我们不难看出,豫剧正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把我们带入一个戏剧世界的新高峰。晚报记者 韩娟/文 王梓/图

豫剧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

为写《朝阳沟》,杨兰春在乡村生活近两年

“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

看到这些唱词,你是否会觉得特别熟悉?是否会联想出那一个个鲜明的舞台形象?是否也会哼上两句呢?

说起豫剧,咱河南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要究其根源,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豫剧是一种地摊艺术,原来叫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关于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的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发展而成。

8月5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北京休养的我省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敏言老人。说起豫剧,刘老的话匣子便打开了。谈到豫剧和生活、和人民的关系时,刘老这样说道:“豫剧来源于人民,升华于人民。几百年来,豫剧的发展与人民血肉相连,豫剧永远离不开人民,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豫剧称之为民俗化艺术、人民化艺术。”

“如今经过了时代不断的发展,豫剧虽然已由地摊走上舞台,但它仍保留平民艺术的特色。正是因为它表现了百姓生活、家长里短、凡人琐事, 所以容易被人民接受,老百姓喜欢看,豫剧就容易有大量的观众,百年来这种事实也没有改变。”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也渐渐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4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开封。为吸引更多观众,各大戏班开始纷纷推出新的剧目和自己的当家台柱。豫剧一时间遍地开花,也涌现了一大批我们喜爱的艺术家。建国后,我省于1956年成立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了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

杨兰春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等。他的剧目之所以能让更多的人喜爱,就是因为他的剧本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有关的,反映的是老百姓最普通的日子。刘老说:“《朝阳沟》之所以是部经典,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剧本来源于生活。当时《朝阳沟》创作时,编剧杨兰春和音乐制作两个人就在登封一个小村子里深入生活近两年的时间,所以才有了如此经典的剧目和如此经典的人物形象栓保、银环。所以,我们说生活是豫剧的生命之脉、生存之本。现在有许多剧目脱离生活,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我们一定要记住,生活永远都是豫剧艺术的源泉。”

以前有人觉得豫剧土、俗

现在很多豫剧让人刮目相看

说起经典的豫剧,我们不得不提《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等一批老的经典剧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注定也将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如今的豫剧舞台,说起经典,我们首先会想起改编后的《程婴救孤》,这部戏在我省的戏剧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因为它填补了我省戏剧在很多方面的空白。

2004年,《程婴救孤》获得了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同年9月又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第一名、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其主演李树建还获得了文华表演奖,实现了我省在文华大奖上零的突破。此外,2005年,该剧荣获了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填补了我省精品工程的空白,这也把河南豫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月4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程婴救孤》的主演、省戏剧艺术家协会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到他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和伴奏师傅排练新戏,他说:“现在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有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这不,明天我还要赶到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现在因为到处跑,所以我会事先把音乐录音,然后在飞机上抓紧时间练习和揣摩,平常哪怕有一丁点儿时间也要拿来利用。”

说到《程婴救孤》的成功,李树建说:“这是整个剧团花了4年时间的心血,如今看来回报是有成效的。以前豫剧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土艺术,一些外地人认为河南豫剧土、俗,往年去外省开会都受到一定歧视,他们觉得河南人口不少,可是没有豫剧精品,但目前这种情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变,我们省推出的不少剧目都让人另眼相看,比如《程婴救孤》,比如《铡刀下的红梅》和《常香玉》,这两部戏很多次都是全国戏剧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这10年来我省豫剧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也说明我们走市场这条道路走得十分成功,走得十分明确。”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3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