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新唱
上接C02版
豫剧传播要借助媒体力量
《梨园春》
让人们看到了新的豫剧形象
“很多专家开座谈会讨论时说,在市场这条道路上,我们杀出了一条路,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好像是铁梅手中提的一盏红灯一样照亮了全国。在市场发展问题上,我们坚持走三位一体,那就是强势媒体做一流宣传,知名企业做鼎力支持,优秀的院团做强大的后盾,这三者缺一不可。”
“我相信这是我们豫剧二团以后的方针,也是我们河南豫剧想要更大发展的方针。”李树建说,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大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都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网络媒体来获取知识,豫剧想要让更多人熟识,也应该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推广。另外,如今市场化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走精品的道路,出精品不仅需要我们的剧目出精品,同时也需要我们的辅助设施出精品,这其中就要包括舞台效果、灯光效果、服装效果等,只有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才能抓住观众的心。经费是个大问题,一直以来我省在对豫剧的投入资金方面都是全国倒数第一,这也是造成豫剧不出精品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些年这种情况已大大改观,但和外省相比,我们的经费还是比较少的。没有经费怎么办?那我们就自己找,所以找知名企业做强大支持也是我们走市场化道路的一个必经之路,只有经费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安心地创作精品。
刘敏言老人在谈到与市场接轨的同时,也提到了和传媒的配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的时代发展也曾让豫剧陷入困境,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如何摆脱这种危机,我们考虑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用精品征服观众,二是要靠媒体留住观众。在这个阶段,河南电视台推出了《梨园春》栏目和梨园频道,《梨园春》开播以来不断推出豫剧新人,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在舞台上一展实力,扩大了豫剧的普及面,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新的豫剧形象和新人。梨园频道虽然开播只有短短3年,但它以播大戏为主,为繁荣豫剧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经过传媒的推动我们看到了豫剧的发展,现在观众的观念在改变,所以宣传也要靠传媒来推动。”
豫剧发展要不断创新
走精品路线,让更多人喜欢
《程婴救孤》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豫剧的希望,把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到豫剧这种传统艺术中来,让年轻人熟悉了解传统艺术也是豫剧艺术家们努力的方向。
李树建说,记得《程婴救孤》在郑州演出时,他女儿当时正在郑州市六中读书,女儿对父亲的戏很推崇,所以也想让同学们去领略一下父亲的风采,可是那些同学积极性不强,勉为其难地跟着去了,看完之后,好多同学都目瞪口呆,他们说:“一直以为豫剧很土,演员肯定是高矮胖瘦参差不齐,舞台肯定是破破烂烂,没想到,这场戏这么出色,服装也很漂亮,灯光效果更是让人炫目,看了这场戏真正改变了对豫剧的看法。”
“我们现在就是要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一些改变,当然这是在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的符号。比如《程婴救孤》以前是16场戏,我们这次就直接砍到了6场戏,以前6场戏还没有进入状态呢,现在我们让观众5分钟就入戏。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掉很多拖沓的东西,以前的演员在舞台上走步走得观众都快睡着了还没有开戏,现在我们要让观众一开场就跟着我们的情绪走,让剧情紧凑,让观众的那根弦一直跟着我们绷着。”
“当然,除了要缩短传统剧目的入戏时间和总体长度,我们在出精品时,还要老剧新编、老剧新演、老剧新唱。新编是要让剧情更加紧凑,符合时代要求。新演就是要让效果更加吸引人。当然,我们说的新唱并不是要丢弃原有的唱腔,我们一定要保留豫剧独特的唱腔。”如何让豫剧涌现更多的精品,李树建有自己的看法。
豫剧要走精品路线的方针是众多艺术家一致的期盼和要求,刘敏言老人也指出:“豫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传唱,产生了不少的精品佳作,各个流派都有代表剧目,比如《花木兰》《白蛇传》《秦雪梅》《穆桂英挂帅》《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正是由于这些精品,才让豫剧在其发展史上达到了不同的新的高峰。新时代也出现了一部分精品,比如《程婴救孤》,这部戏是根据古代的历史剧目而进行的改编,改编适应了当代观众的需要,符合人民的现代观念,因为它弘扬了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性格,在人民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李树建的表演,摘取了国家的各项大奖,还赢得了国外的观众喜爱。很多外国朋友说,看了河南的《程婴救孤》,简直就是看了一部莎士比亚式的中国悲剧。另外一部《铡刀下的红梅》也对原来的剧目进行了一些改编,重新塑造了可爱、令人敬佩的刘胡兰的形象,同样也赢得了很多朋友的喜爱。所以,豫剧要发展必须要有精品支撑。”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7版
《程婴救孤》中4个角色的扮相(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