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51版:行天宇科普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杏鲍菇上天“镀金”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杏鲍菇上天“镀金”

太空科技影响你我生活

我们享受到的已经很多

普通百姓的“太空生活”

当你为神舟登天而欢呼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事实上你能够享受到的“太空生活”也很多。

清晨,在新买来的床垫上伸个懒腰

解读:以聚氨酯材料制成的“记忆海绵”床垫已经投放市场,它能够根据你身体的曲线和温度自动调整形状,给身体各个部位最服帖的支撑。这种海绵是美国航天部门开发的,本来用意是给航天员做支撑和保护垫。

早餐,面包?还是方便面?

解读:一碗方便面也离不开航天,先是蔬菜包——蔬菜脱水、复水技术正是上世纪60年代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而开发的;而面包——在航天育种的推动下,中国的优质制粉小麦可以不用依赖进口了。

吃过早餐,开车去上班

解读:车载GPS导航定位系统,让你有了随“车”、实时的电子地图。原本用于保护航天器的轻型绝缘材料,让你的爱车“穿”上了加厚的隔热膜。宇航产业对元器件、原材料和制造业的推动,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标准的提升。

下班回家,看欧洲杯实况转播

解读:距地面35000公里的通信卫星,把远在欧洲的比赛画面送到你的眼前。而用来接收电视节目的圆锅式卫星天线,则来自射电天文领域。运用航天技术研制出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还可以接收有线数字电视信号,收看到更多频道、更加清晰的节目。

听天气预报,明日出行有了“谱”

解读:中国于1988年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从此,看卫星云图、听明日天气成了国人的一项日常功课。随着卫星性能与测验手段的不断完善,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奥运会期间,甚至精确到了对某一场馆、某一时段进行预报。

头疼脑热,太空药品来救急

解读:太空生物制药产业是国际上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运用空间技术进行微生物诱变育种,可以得到更加优异的菌种。世界公认的抗癌药物紫杉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他汀”产品,都有望通过航天生物技术获得突破。

普通人太空游也是平常事

9月2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星城,已确定成为国际空间站第18期长期考察组成员的太空游客加里奥特将于10月12日乘坐俄“联盟TMA-13”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这是2004年6月21日,驾驶“太空船一号”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私人航天器太空飞行的南非裔美国人迈克·梅尔韦尔成功返回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机场站在机身上庆祝。

新华社资料图片

专家释疑“太空食品”几大误区

此次将搭载“神七”遨游太空的物种是微生物菌种和杂交水稻两类共8种。其中,微生物菌种包括灵芝、平菇、虫草、双孢蘑菇、杏鲍菇、茶树菇6种;杂交水稻包括“洲A”和“洲B”两种。

而当越来越多“太空食品”走上百姓的餐桌时,人们对航天育种与“太空食品”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就常见的几种误区作了解释。

误解一:种子上天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现在有很多不法商人打假广告,说他们的种子‘曾搭载某某卫星上天’,向农民高价出售。”刘录祥说,“其实,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升级’的第一步罢了,真正繁复的工作,是随后进行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至少要经过4~6年的周期。”

误解二: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盘大,豆角几尺长……特色“太空菜”的广泛宣传,让好多人误以为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其实不然,以小麦种子为例,搭载后的植株有的高秆,有的矮秆,穗子有大有小,生育期有的提前,有的推后。选择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误解三:太空食品不安全

航天育种的原理,是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宇宙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变异,返回地面后再经过专门的培育和筛选,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有人担心“宇宙粒子辐射”的安全性。刘录祥说:“航天育种所接受的辐照强度仅为核辐照消毒的百万分之一,而且要经过数代的培育筛选后才开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误解四:太空食品一定是“绿色食品”

“尽管太空环境无菌、无污染,但并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绿色食品。”刘录祥说,“太空种子在地面的培育阶段一样可能施化肥,所以,是不是绿色食品,还要看是否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刘录祥说。均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