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动情观众潸然
特地从焦作赶来观看的张先生说:“我几乎是流着泪看完的”
本报讯 昨晚7时40分,大型历史话剧《立秋》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观众大多是慕名前往观看这部“传说中”的经典话剧。随着舞台灯光渐暗,秋叶缓缓飘落,马家大宅门徐徐开启,观众们很快被丰德票号总经理马洪翰带进民国初年的山西大院中……当演至动情处,掌声阵阵,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27日、28日,山西省话剧院连续两天在亚洲艺术节上献演《立秋》,故事取材于中国近代商业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平遥票号,民国初期时局动荡、国运衰微,传统的金融业票号遭遇到外国现代银行业的严重威胁,“票号派”和“银行派”展开了一场较量……无论是内容立意,还是舞美、音乐、灯光,该剧都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感,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山西民俗风情的画卷。
在两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当看到马家恪守“诚信”祖训,昌仁、瑶琴的婚姻悲剧,客户挤兑的金融风暴,马老太太临终时的大义凛然等情节,现场观众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不少人更是眼含热泪,甚至演员念起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还有很多观众都默默地跟着念。
昨晚,市民赵女士带着家人一起前来观看,她告诉记者,自己看这部戏时不由自主地流眼泪,“这确实是一部有力度的话剧,震撼人心”。观众张永利专门从焦作赶到郑州看《立秋》:“厚重的文化内涵很能吸引人、打动人,我几乎是流着泪看完的,里面不仅融入了山西的饮食习惯、婚嫁习俗,还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任何时候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淘汰。”当演员最后谢幕时,观众纷纷起立,长达七八分钟的掌声也说明《立秋》确如“传说中”那样经典。
晚报记者 梁晨/文 张翼飞/图
剧情解读
这一话剧以“立秋”而命名,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它关联着历史兴衰,寓意着晋商由繁盛转向没落的深层含义。同时,“立秋”在山西人的风俗中,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又涉及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对话,而剧情的发展与这就息息相关。
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话剧《立秋》所有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天之内,这无论对编剧还是对导演都极具挑战性。深广的历史背景、宏大的舞台场面、复杂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人物性格,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都借“立秋”这天恰到好处地充分展现出来。
矛盾随着地点的变换在不断地转换,而前一个矛盾又为后一个矛盾作了铺垫,过渡非常自然。大矛盾套小矛盾,在“银行派”与“票号派”这对大矛盾的斗争下,又置入昌仁、瑶琴的婚姻悲剧、马家父子两代人的价值观的冲突等小矛盾,也正是这些小矛盾才把这样的大矛盾充实起来,通过小矛盾的演绎把特定历史时期的大矛盾衬托得淋漓尽致,使得剧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整场戏都是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一气呵成的,所有的情节安排也都按照戏剧矛盾的冲突进行设置,矛盾冲突不断,好戏场景就不断,这也正是这部戏“好看”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