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沈阳市清理七成“领导小组”
东方早报
金融危机离中国有多远
潇湘晨报
银行卡收费显得有些荒谬
燕赵都市报
民企团购的金条都送了谁
推进依法行政,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沈阳市清理七成“领导小组”
夏普 图

“领导小组”眼花缭乱、相关领导兼职众多、议事协调机构效率低下……这个地方政府行政中的顽症,将在沈阳大大缓解。沈阳市近日将对市政府下属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大规模撤并,现有87个“领导小组”、“委员会”,只保留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等25个,清理62个。

不能掉进

“钱穆制度陷阱”

“领导小组”由来已久。各类议事协调机构设置过滥、过杂的乱象,只不过是各地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一个缩影。而事实上,对“领导小组”的整治,沈阳市并不是第一个,在此前,广西大化县117个“领导小组”一度被撤销至4个,重庆綦江119个“领导小组”撤除77个。

在笔者看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领导小组”所反映出的,是一种现实的权力生态图景,是公共管理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领导小组”的泛滥,让人很容易想起“钱穆制度陷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于是有些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越容易失去效率。这就是所谓的“钱穆制度陷阱”。

“领导小组”的泛滥,从根源上看,其实就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到最后只能是“领导小组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越容易失去效率”,从而在这个陷阱中难以自拔。

所以,尽管撤并70%“领导小组”让人欣喜,但是如果权力生态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如果依法行政的意识得不到根本性的升华,如果公共治理运行程序得不到根本性的畅通,那么“领导小组”就会成为一块难以根治的牛皮癣,在一个“治理疲劳”和“疲劳治理”的困境中难以自我超越,这种运动式的“领导小组”治理,也不会具有标本和普适意义与价值,其最终将无法逃脱那个权力生态框架下早已经预设好的那个宿命。石敬涛

提高机关效能,比解决领导兼职问题更重要

清理过多、过滥的人浮于事的“领导小组”,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它所抓住的只是皮毛问题,而不是实质问题。行政机关效能的高低,与“领导小组”的数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因素在于“领导小组”的质量,在于“领导小组”里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于这些人是否履行了职责。不是说“领导小组”多了,机关效能自然就低下,也不是说“领导小组”少了,机关效能自然就高。

提高机关效能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机关改革的根本目的。但沈阳市在这次清理“领导小组”的活动中,好像忽视了这个根本,却把解决领导兼职问题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依我看,只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领导小组”,只有让这些“领导小组”实实在在发挥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机关效能。如果机关效能提高了,领导有多少兼职还是个问题吗? 杜明骏

出台机关组织法来规范“设立”与“撤并”

按理说,在相关工作完成以后,“领导小组”也应该结束历史使命。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却只见“领导小组”成立,不见撤销,还有一些人不愿意撤销,以致出现了过多、过滥、过杂的乱象。

名目繁多的“领导小组”,不仅占用着公共资源,浪费着大量人力和财力,也是造成“文山会海”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很多职能部门被纳入“领导小组”后,遇到问题时便互相推诿、扯皮,有利可图时,“领导小组”常常与相关职能部门发生争权冲突,结果是什么都管不好。更重要的是,那些涉及大型基建工程的“领导小组”,因权力出现监管真空,很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

此次沈阳一下子撤并七成“领导小组”,可称得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割肉式瘦身”行动了。不过,对这些已经“瘦身”过的“领导小组”,笔者认为还有“再挤水分”的空间,最好是将其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比如设立“领导小组”是否该由人大授权、要经过怎样的论证程序、这些机构存在的期限、如何监督及后续动态管理这些机构等问题,应尽快出台行政机关组织法来破解这一难题。

如此,才能走出“运动式”治理的误区,终结各类“领导小组”设置过滥、过杂的乱象,让“瘦身”行动实至名归,不再是“新闻”。高福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