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黄金部队
全球唯一一支专业“找金”军队,国家每年1/3金矿是他们找到的
常年在山野生活,一个入伍22年的老兵平时走路都像在爬山
“我们的队伍,在这个地方找了十几年的金子了。”李建新是武警黄金二支队副政委,他所说的队伍,是中国,也是世界唯一的一支专业“找金”军队——武警黄金部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支部队相当陌生。事实上,国家每年找到的金矿,至少有1/3来自这支仅有1万余人的队伍。
2007年9月,武警黄金部队历经10年艰苦勘探,在被称做“蜀陇咽喉”的甘肃文县阳山,探获了一座西部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岩金矿床。“类卡林”型金矿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六。它的黄金资源量已突破300吨,潜在经济价值达到480亿元人民币。
近日,记者走近这支部队,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啥要成立黄金部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黄金年产量只有4.07吨。后来的30年里,黄金生产始终在低水平徘徊,直到1979年才突破20吨大关。这30年间,我国共产黄金277吨,平均年产量不足10吨,‘贫金’的帽子压在中国人头上,重得很啊。”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增加外汇和黄金储备,总设计师邓小平把重担再一次压在了主抓黄金工作的王震身上。
西方在鼓噪中国贫金,王震不信这个邪,他相信中国地质学家的建言:中国不贫金,中国缺少的是专业化找金队伍。1979年3月,由一部分基建工程兵和地方地质队组成的专业“找金队”——中国黄金部队诞生了。
“金山”到底长啥样?
记者见到了负责“柳坝沟”金矿勘探的黄金二支队二大队大队长白连臣,他说“金山”从外表看也是一座普通的山。
“柳坝沟金矿区是黄金部队在内蒙的工作区之一,我们有3个中队在这里,总共有210名战士,钻机12台,坑口10个。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这一带勘察,到现在为止,累计提交普查储量6554千克。”
白连臣说,整个大队分为地质中队和钻探中队两部分,前者主要管技术,后者的工作比较杂,钻探、测量、爆破、机械维修都得做。
他拿着个小锤子,进到一个正在勘探的坑口里,蹲下来敲了敲靠近地面的一块岩石,“看,这一小块就是金矿,金矿中的金子,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暗灰色矿石的边缘,有指甲盖儿大小的一块儿土黄色——这个毫不起眼、“灰头土脸”的东西就是金子!
“找金”战士很有钱吗?
邢喜平,河北灵寿人,现在是武警黄金第二支队六中队主任工程师。
入伍22年来,他荣立两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还是十五大代表。
在柳坝沟,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个子男人,总是低着头弯着腰,平地走路也像是在爬山,“有点腰椎间盘突出”。
“我1986年就当兵了,当时内蒙各地都在找矿,我就在哈达门这个地方找,那时候没有路,车进来很困难,而且我们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搬很多次家。”
常年寂寞的山野生活,邢喜平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
“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战士们要风餐露宿,每年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不到20天。士兵不允许结婚,服役期间也很少能回家。一般的士官,工资大概一个月2000元,即使结了婚,也很少能回去。”二支队支队长翟凤志告诉记者。
由于矿点多位于电信信号的“盲区”,官兵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就是“故事会”,山地不平坦,打篮球之类的运动没法进行。
“我们有一个台球室,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休息和政治学习。”梁继利刚从华东地质学院毕业,就成了一名“找矿兵”。
他本科的专业是测绘。“我们这儿的年轻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找不着对象,没有时间陪人家,结了婚的也觉得对不起家人。”
为啥让部队“找金”?
“部队找矿的优势太多了,我可以放胆说黄金部队在行业里是一支一流的找矿队伍。”
阎凤增坐在位于北京马连道的武警黄金部队指挥部办公室里,满脸骄傲。
“我国这些年地勘行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要把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地勘单位经受了‘凤凰涅槃’的洗礼。相对而言,黄金部队由于管理体制特殊而受到的冲击少些,使这支技术力量雄厚、技术门类齐全、技术结构合理的地勘队伍得以保存下来,并在以金为主的矿产勘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菲的贡献,曾受到温总理的鼓励和表扬。”阎凤增回忆说。
找矿需要的是知识密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阎凤增非常确定,从这几点上来看,部队具有相当优势。
“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问题,最大的一点就是技术人才不足。”阎凤增毫不掩饰自己的忧虑,“现在矿业开发比较热,地质人员就业前景非常好,这对部队来说是有一定冲击的。”
据《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