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这里的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郭镇 总有奇迹在这里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回郭镇 总有奇迹在这里发生
2008年:要做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基地
上世纪70年代,回郭镇社队企业生产的农用机械已颇具规模。
整洁的回郭镇民营科技园

100年前,它是中国工商业的先觉者和实践者;文革后期,它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它是中国乡镇企业的摇篮,在上海、无锡、温州的史志上,都把它作为引导者来记述,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领跑者,一南一北,“中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的说法道出了它地位的辉煌;如今,在它的境内没有一根工业烟囱,却是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箔加工基地。30年来,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大喜大悲后,愈挫愈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它就是回郭镇。 晚报记者 杨观军 王战龙 周伟卿 文/图

借“五七指示”悄悄办工厂

回郭镇,伊河和洛河怀抱处,曾因商业繁荣,与朱仙镇、赊店镇、荆紫关镇并称为河南四大名镇。辖区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曾在此建都。

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更令回郭镇人骄傲的是他们沿袭千年的商业传统。原回郭镇文化馆馆长、镇政府党办主任孙志威老人说:“回郭镇人为啥不像河南其他地方的农民那样祖祖辈辈种地?那是被逼无奈!”孙志威认为,回郭镇属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仅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而回郭镇恰好依傍伊洛河,水路运输发达,为当地人提供了经商的便利。

到20世纪30年代,以学校和纺织厂为依托,回郭镇各种商号、客栈、饭店、手工业作坊等应运而生,其中,以卷烟业发展最为迅猛,到20世纪40年代,烟厂最多时达48家,其中部分还实现了机械化。回郭镇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工商业城镇。

新中国成立后, “岭上十年九旱,滩地三年一涝” 的回郭镇,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今年已73岁的王占高老人,曾先后筹办机械厂、化肥厂、电厂并长期担任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提高农民生活,就要提高农业产量,要提高农业产量就得改善生产条件。岭上旱、滩地淹,怎么解决呢?打井、开河,平地、施肥。”

这些都需要电,需要化肥,钱从哪里来?办工厂。王占高回忆,当时虽然全国到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但回郭镇人从毛主席“五七指示”中拿到法宝,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因具备以往工业留下的基础,经过简单恢复和改造,回郭镇迅速崛起了一批社队企业。

“最有名的是建在偏僻的沙沟河的五七化工厂,当年投资,当年盈利。”王占高说。建成五七化工厂之后,回郭镇利用“滚雪球”、“母鸡下蛋”的办法,又先后投资办起了化肥厂、棉纺厂、铸造厂、砖瓦厂、电器厂、第二化工厂等企业。

到1974年10月,回郭镇的社队企业已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了57个,全镇到处厂房林立,农村浇地和耕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毛泽东亲自批示让回郭镇“红遍”全国

1974年春天,河南省委主管经济的副书记王纬群,从郑州赴洛阳考察,途经当时巩县回郭镇,看到这里土地平整,庄稼茁壮,拖拉机轰鸣,一片繁荣,回郭镇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他心中。

此后不久,当一篇由《河南日报》记者杜贵宝、通讯员牛玉乾撰写的关于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长篇调查文章送审到王纬群手上时,他立即批示“突出发表”。

1974年12月15日在《河南日报》头版头题,以通栏大标题《光明灿烂的希望》,突出发表经审改后的文章。

牛玉乾,后任郑州日报社副总编,现已离休担任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的他,说起文章的发表时回忆说,1973年他被抽调到公社当专职通讯员。当时,回郭镇下放了很多省直机关的干部,其中就有现任河南省政协主席的王全书,他当时给王纬群当秘书。稿子就是通过王全书才到王纬群案头的。这也是牛玉乾动脑筋走了点“后门”,但就是这个小后门,开启了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大门。

约10个月后,载有这篇回郭镇文章的《河南日报》通过一位叫周长庚的人,转到了毛泽东的手中。

周长庚是浙江省永康县银行职工。长期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他从河南的亲戚那里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他认为,社队工业大有可为,如果毛主席赞成回郭镇的做法,那其他县也可以这样搞。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关于回郭镇的文章连同另外两份发展社队企业的资料一并寄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收阅后,当即于1975年9月27日写信给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内容是“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

邓小平接到毛泽东的批示后,立即将三件连同毛泽东的信印发给正在召开的北方农业会议及在京中央同志,同时将报道送《人民日报》。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标题转发了《河南日报》的调查报告,并配发了署名郭大江的评论《满腔热情地支持社队企业》。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回郭镇的肯定和《人民日报》的突出报道,使回郭镇经验很快轰动全国。

1975年春,彩色纪录片《回郭镇的春天》拍成上映,将回郭镇的事业推到了顶峰。随着一批批参观团的到来,回郭镇经验如种子般撒向全国,遍地开花。现在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起源,包括大邱庄、南街村等发展民营企业的做法,其实都打有回郭镇的烙印。

1982年:一场大水催生了回郭镇的民营企业

1982年8月,伊洛河涨水,回郭镇7个行政村被水所淹,倒塌房屋近4000间,数万人无家可归,几乎所有的镇办工业企业遭受重创。

“从这以后,集体企业开始向民营经济转变。” 王占高说,“这场水灾,让回郭镇人又一举打破了农村工业只能集体办的思维定式,创造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雏形。”

社队企业冲垮了,一部分有技术和销路的能人开始选择自主创业——在废墟上盖上简陋的厂房,购买机器,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一个经常上演的镜头是——谁家看准了一个项目,打声招呼,一夜之间就能募集到数千元的资金。此后,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机械、化工等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镇涌现。

资料记载,在很短时间内回郭镇开办工厂1691家。仅生产电线电缆的个体厂家就有1000多个,成为全国最有名的生产和产品集散地。

1984年,回郭镇工农业总产值在河南省乡镇中第一个突破亿元大关。

1992年:假电缆线风波后的产业转型

1992年初,“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行动开始。“回郭镇又一次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然而这次的轰动,和30年前人民日报发表先进经验,形成了巨大反差。”牛玉乾痛心地说。

1992年4月的一天,面对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转播镜头,回郭镇人民亲手点燃了涅槃之火:18万米劣质电线电缆和数千公斤劣质材料被付之一炬。原《河南日报》记者、《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作者之一姬业成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我再次回到回郭镇的时候,正是家家工厂关门、有关部门去抓人的时候,全镇经济一片萧条。”

1992年的假电线电缆事件给了回郭镇以沉重打击。1993年5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对回郭镇的发展作了全面批示:“回郭镇要杀回马枪,变成优质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在此情况下,回郭镇决定建立优质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在乡镇一级创办工业商贸园区的设想,第一次叫出“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让“生产工业化、生活城市化”的响亮口号,一大批电线电缆企业迅速朝其中聚集。

现在,在回郭镇科技园区,看不到一根竖立的工业烟囱。有人认为烟囱的绝迹,标志着一个新的产业时代已在回郭镇悄然兴起。

一个经由镇政府起草,规定和遵守了多年的经商“准则”是:不准上任何会给回郭镇带来污染的项目,发现污染现象,必须立即停止和赔偿数额巨大的环境损失。

据介绍,回郭镇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铝加工、电线电缆两大支柱产业,以铝板、铝合金板、幕墙板、铝塑复合板、空调箔、食品箔、电缆箔、医用箔和高档电线电缆为主的产业产品结构的发展格局,年铝加工能力达80万吨,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基地。2007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利税8亿元。

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比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回郭镇党委书记李小虎也坦言:“仅存的部分优势在减弱,优势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受出口免抵税等宏观调控的影响较为突出,加之城镇建设水平落后工业发展速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一直关注回郭镇发展的牛玉乾也建言:整合资源,不要内耗、互相打压,要形成产业集团,形成航母集群;要围绕优势产业搞好研发,要有自己的专家队伍和科研基地,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加快企业上市,要引进职业管理人才,尽快让家族式企业脱胎换骨。

“今年,我们按照20平方公里的规模,聘请郑大教授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铝加工业专业市场建设规划,新上了10多个铝加工项目,加速了铝加工行业的聚集发展。”李小虎对回郭镇的未来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