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50版:文潮娱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一记耳光 打向了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这一记耳光 打向了谁?

策划:张秋玲 杨韫泓

乐 天 毕丽颖

撰文:杨宜锦

[ 事件回放 ]

阎崇年遭掌掴

10月5日,晴,没有一丝风。

无锡城内人们奔走相告,“百家武坛”至尊阎崇年在新华书店首次露面,为其新书举办签售。因清十二帝都曾与之有过灵魂交流,令其内力大增,在武坛名列长老,拥有大批追随者。

长长的队伍里,有位青年,20多岁,平淡得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如同透明人,透明得如同空气。就在阎崇年接受追随者们的敬意时,忽然感到脸上一阵疼,那是一记巴掌。当第二掌袭来时,阎崇年已经跃起,敏捷地躲过了第二掌。

出手的正是那位男青年。只是他的功力很浅,无影怨气掌只是在阎崇年的脸上留下丝丝红印。捕快赶到,人们知道男青年叫洪峰,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卒。经讯问,洪峰称自己之所以出手,是因为向阎崇年叫阵已久,只是阎崇年从不应阵,忍无可忍只好出此下策。接着,男青年被捕快带走,而武坛长老阎崇年轻轻掸掉自己身上的灰尘,告诉众人:此小儿纯属无理取闹,我怎么可能和他对阵。要想对阵,当是高手。

[ 无独有偶 ]

类似事件一连串

明星学者遭遇“反抗”,阎崇年并非第一人。据记者了解,去年于丹在北京签售《于丹〈庄子〉心得》时,一个男子突然闯入,他的衣服上赫然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以此向于丹表示抗议。而采取此类极端抗议手段的,洪峰也并非第一人,北师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季广茂今年年初因为自己的学术专著遭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钟华的“恶意批评”而在博客上大骂对方,让他一时间傲然挺立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 网友热议 ]

暴戾,观点恐怖主义

学术观点有争议是正常的,但是就因历史观的不同而对一位长者祭出狠手不仅野蛮而且可憎。鲁迅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那么,动辄拳脚相向则更称不上战斗,而是赤裸裸的暴戾,足以构成“观点恐怖主义”。

打人者对阎崇年的义愤无非是因为“清朝那些事儿”。即使如此,也不至于对阎崇年实施“武器的批判”。历史观的差异说到底是一个学术问题,其中所有的纷争都理应在学术的范畴内得到讨论,如果越过这一界限,执拗地“必以吾辈之见解作为绝对之是”,甚至不惜为此动以人身伤害,那学术问题就变成了治安问题。张若渔

打人者,汉网版主,炒作

据悉,掌掴阎崇年的那名青年网名“大汉之风”,是汉网的一名版主。近年来,汉网网友曾多次利用签售等交流活动对阎崇年进行“质疑”,指责阎崇年诋毁明朝、称颂清朝。“大汉之风”这一记耳光着实吸引了眼球,不过从学者到网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掌掴完全不是一种学术讨论所应采取的方式。由此,“大汉之风”的出格举动也有不小的炒作嫌疑。随风而去

无平台,学术压抑喷发

可以说,阎崇年被打是一次学术压抑喷发。除了“非此即彼”的文化劣根性谬种流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对者”的意见并不能得到很流畅的表达。如果洪峰以及像他这样的“反对派”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发言平台,学术分歧也不至于发展到身体摩擦的地步。

如此而言,“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慕尼黑1861

张颐武

掌掴没有任何学术性可言

虽然网友以及学者对于阎崇年的学术观点以及百家讲坛的影响评论不一,但对于阎崇年被打事件,网友和学者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学术问题,不该用暴力解决。其中最旗帜鲜明者当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他表示,“阎崇年的观点即使有天大的谬误,也绝对不能对他进行‘掌掴’,在‘掌掴’里没有任何学术性可言”。对于许多人说洪峰打人是因为和阎崇年在学术地位和声望上的差距,使得他不能和阎崇年有同样的话语权,因此他才有此不妥当行为的说法,张颐武十分肯定地称,任何人都有权质疑阎崇年,但质疑有不同的方式,如果是学术界专业性的质疑则需要专业和学术的背景。这种质疑是否成立取决于学术共同体的判断。如果是公众的一般性质疑,也只能在公共空间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程有为

话语平台应从一维走向多维

对于此次“签售被打”缘起学术之争的说法,阎崇年坚决予以否认。他认为,形成学术之争的第一个前提是双方都必须是学者,并且都共事学术研究,第二点双方必须各自亮出学术观点,并有支持观点的依据,还要有分析和逻辑论证过程。“我与这个人素不相识,甚至连言语争辩也没有,怎么能说是学术争论?”

面对社会大众的质疑声,充分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是否应该给予回应呢?对此我省社会科学院原历史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程有为称,作为专家平时肯定比较忙,如果单独和对于这个专业并不太了解的个人沟通的话,对于专家来说是种时间资源的浪费,因此这种直接沟通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在此情况下,如果某个人对于专家的观点有异议,完全可以通过邮件或网络与专家沟通。而作为专家也不应总摆出一副“专家面孔”,也应及时倾听一下大众的质疑声,从而改进提高自己。话语平台应从一维走向多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真正最佳的学术批评氛围。

梁鸿

学者也是受众时代的弱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梁鸿在谈到此事时也称,很多人以为以洪峰为代表的电视受众是强势媒体文化专断的受害者,其实在电视里讲课的学者们也是受众时代的弱者,据她所知,很多学者为了能够出镜,需要对自己的讲课内容进行大量大幅度地修改,毕竟专业的学术研究总会显得干巴巴,没有生机与趣味,因此不会有观众喜欢看,要想拉拢观众,学者们也必须听从电视节目导演的安排,对自己的讲课内容进行修改,而在这个修改过程中,学者无形中也被修改了一遍。

为了能够快速造星,《百家讲坛》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学术讲坛应该必备的谨慎和谦恭,“持论中正、不偏不倚”被置之脑后,选择讲述题材和观点时或是求奇、或是求媚,导致从阎崇年到于丹再到王立群等主讲人的观点,争议不断。

[ 话题延伸 ]

人也该拥有不知情权

“我不是现在不喜欢《百家讲坛》,而是一直不喜欢,因为我不赞成他们的学术方式,更不喜欢他们强势的语气。学者只是精于梳理问题,并非真理掌握者,当你自己还处于思辨状态,尚未形成定论时,请不要过早地告诉大家你的结论。学者们应该让自己的受众通过听自己的课而打开思路,并非让受众接受你的定论。”谈及强势媒体的文化专断,梁鸿有着自己的见解,她称,打人事件只是观众对于这种文化专制现象的一个小小的反抗。试想,如果《百家讲坛》上能有学者代表民间反对者发出他们的声音,相信社会上的文化血压会平和和理智很多。

在强势媒体的文化专断下,普通大众该何去何从?难道只能是挥起重重的巴掌吗?其实早在1978年,索尔仁尼琴就曾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如果你不想知道,你何不摆出拒绝的姿态呢?

[ 三言两拍 ]

阎崇年,别理会黄小邪

西方推崇强者,中国同情弱者,似乎如此才足以彰显泱泱气度,却不知这种误将强势当霸道的思维定式会让强者蒙冤受屈。乍听阎崇年无锡挨巴掌,我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驴不胜怒,蹄之!”高高扬起的巴掌无关学术,无关话语权,黄小邪就像受冷落的懵懂幼儿靠啼哭抓挠、无理取闹引起旁人关注而已。

鲁迅时代有阿Q,阿Q现在还活着。黄小邪屡次想攀阎老太爷远亲,可惜人家不想搭理他,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狗急了还跳墙呢?更何况血气方刚的七尺男儿,只好干架了,嘴里还不忘嘟囔:“打的就是你,不搭理我!”过后,还有人拎出来索尔仁尼琴所谓的“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靠此指责阎老太爷霸占《百家讲坛》掌握话语权,不理会草根声音。不过,既然人人都可以有“不知情权”,草根可以,阎崇年自然也可以不知情、不理会黄小邪说什么,毕竟,他有不被废话、空谈充斥的权利。

悲哀的是,10月11日,阎崇年在第八届北京图书节和读者交流现场需要靠头戴钢盔的保安保护,学者身边有保镖,这不是阎崇年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梁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