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众多明星的启蒙人
谢晋18日在浙江去世后,中国电影届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中国电影家协会称他为“中国电影旗帜性人物”。《中国,站立成树》是谢晋遗作。一粒种子几经磨难终于站立成树的形式,寓意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谢晋本人正是这种精神最佳的诠释者:作品跨越两个世纪,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棵大树。从老导演吴天明到第六代导演贾樟柯,从演员朱时茂到赵薇,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拍《最后的贵族》,把话剧演员濮存昕带进电影界,让他一片成名;拍《芙蓉镇》,仅有一面之缘的姜文出演男主角秦书田,最终让所有人记住了姜文;拍《牧马人》,让小演员朱时茂一炮而红……
■中国电影家协会: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电影奋斗
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和悲痛。他代表中国电影家协会评价说:“谢晋是中国电影旗帜性人物,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电影而奋斗,他对电影一直充满了激情,他的逝世是中国电影的巨大损失。”
■吴天明:他也是我的老师
听闻谢晋去世,著名导演吴天明说:“太不幸了。他的儿子谢衍8月份刚刚去世,这对他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我们都替他担心,他怎么能承受这么大的打击!他是一个非常有功力的艺术家。我是看他的电影长大的,他是第三代导演,我是第四代导演,我是他的学生,他对我是有求必应的,很负责任。后来我们又成为朋友。”
■贾樟柯:他的作品能直面民族伤痛
不只是中国的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深受谢晋影响,在第六代电影人的眼中,谢晋同样是中国电影的教父级人物。贾樟柯表示,谢晋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和历史的阶段相紧扣的,《舞台姐妹》《高山下的花环》等,特别是《芙蓉镇》,能够直面民族的伤痛。”
■刘晓庆:原打算为谢老祝寿
刘晓庆在博文中写道:“怎么这么让人震惊啊!本来我已决定了专程去上海和谢导度过他85岁的生日呢。止不住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谢导,你怎么能一个人出远门呢?”
■朱时茂:难忘《牧马人》合作
1982年,谢晋拍摄《牧马人》时起用了朱时茂,由此结下了二人深厚的情谊。在接受记者电话连线时,朱时茂声音一度哽咽,在朱时茂眼中,谢晋的身体一直很棒:“他耳朵不好,戴着助听器,但是身体很硬朗。我们最后在上海发行他的书的时候,吃中午饭,80多岁的他还喝酒,我劝他,他不听,还笑着说喝酒有助于健康……你说这么一个健康的人,怎么就突然走了!”朱时茂说,他会尽快飞往上海,去看谢晋最后一面。
■赵薇:要从东京赶回来送别恩师
赵薇能有今天,谢晋功不可没。她演的第一部电影《女儿红》就是谢晋执导的。赵薇总是说,谢晋作风严谨,很有风骨,对她影响很大。可以说没有谢晋,赵薇不会当演员。昨日,身在东京的赵薇表示,她一定会赶回上海为谢老送行。3个月前,谢晋住院,赵薇还去医院探望,并且送去了亲手煲的汤。
“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电影可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
——余秋雨
CCTV-6今日启动
“谢晋电影回顾展”
谢晋导演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CCTV-6电影频道从10月20日开始,启动“谢晋电影回顾展”以纪念谢晋导演。
10月20日
19:35 《红色娘子军》 23:40 《大李小李和老李》
10月21日
8:10 《女篮五号》 19:35 《牧马人》
23:40 《啊!摇篮》
10月22日
8:10 《鸦片战争》 23:40 《天云山传奇》
10月23日
8:10 《舞台姐妹》
九大突破闪耀影史
谢晋的影片始终都是在突破中引领着历史的潮流,并为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谢晋是新中国电影大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之一。
突破1 《女篮五号》(1957年)开新中国体育电影先河。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突破2 《红色娘子军》(1961年)创新革命历史题材。《红色娘子军》的歌声几代人都耳熟能详,在思想内涵上尤为深刻。
突破 3 《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年)喜剧绝唱传世经典。影片没有任何刻意的噱头,都是由生活出发的小细节、小笑料来推动剧情。
突破 4 《舞台姐妹》(1965年)戏里戏外炉火纯青。影片没有执迷于说教,而是通过朴实的叙事手法,把舞台两姐妹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恰到好处。
突破 5 《天云山传奇》(1980年)走出困惑创造历史。本片是第一次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的影片,大胆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重要影片之一。
突破 6 《牧马人》(1982年)永不消逝的情怀。《牧马人》真正的内涵是永不消逝的爱国情怀。
突破 7 《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感人肺腑的战争片。影片没有什么特技,没有什么大场面,但却胜在情感的真实和对战争理解的深刻。
突破 8 《芙蓉镇》(1986年)反思历史里程碑作品。影片探讨极左思潮的渊源,以及对人的影响,进而反思历史,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影响深远。
突破 9 《鸦片战争》(1997年)大片的前奏。影片的投资、运作,都是第一次“中国大片”的尝试。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