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这里的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马寨:荒凉沟壑中成长起来的工业重镇
1021lkw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马寨:荒凉沟壑中成长起来的工业重镇
相中了这里的生产线,一方出资,一方出设备进行合作
落户马寨镇的企业——天方食品厂
马寨镇的农民公园

“脆酥香,数天方,吃天方,味真香”,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这条电视广告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成为留存人们脑海中的经典记忆。很多人知道“天方”牌方便面,还有人知道天方集团的生产厂址在郑州西南隅的马寨镇,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天方当初也是马寨的“外来户”。马寨,这个30年前的穷乡僻壤,村办企业从一口铁锅干起,逐步培育出全国最大的食品机械厂。今天,这个小村镇上分布着3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37家,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其中蕴藏的经济能力令人惊讶。

晚报记者 潘默/文 白韬/图

曾经是沟壑中的穷村

家家建红薯窖,吃红薯面条和红薯馍,没什么像样的企业

记者来到郑州西南角的马寨,贾鲁河(当地人称之为马寨河)从村中穿过,沿河修建的农民公园郁郁葱葱,依地势而建的道路很整洁,雨中的村庄让人感觉很惬意。

马寨村村支书马英杰说马寨村曾属于刘胡垌乡,上世纪90年代末撤乡改镇,镇政府所在地就在马寨村,所以叫马寨镇。改革开放前的马寨村地貌是丘陵地带,深壑荒沟,村民食粮以红薯为主,家家建有红薯窖,喝红薯汤、红薯面条,吃红薯馍。那时候的马寨是出了名的穷,除了一个五个村合搞的联办厂,没什么像样的企业,村里的青壮年都纷纷出外干泥瓦匠、木匠。

马寨工业园党工委书记、马寨镇党委书记刘增杰说,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政府首先做的就是通电引水,然后就是考虑如何富起来,怎么发展工业。

一口铁锅起家

马寨这支工业舰队群当年的雏形是五个村子的联办厂

1975年,刘增杰在没有资金、设备的情况下领着村里人搞村办企业。马寨村等五个村子还搞起联办厂,联办厂初创时期的困难,有人形容是“一口铁锅起家”,厂子最初还生产过石棉瓦、玻璃丝,后来制造小型面条机。

1985年,对于厂子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在机械部第六设计院的支持下,当年9月份厂子自主研发出低温干挂面生产线设备,通过省科委鉴定,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后来又成立了河南东方食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如今是我国最大的方便面机、挂面机制造厂家,曾荣获“中国食品机械博览会金奖”。

一个一穷二白的乡村企业如何成功实现上述转身的?当时北京大红门挂面厂从日本引进了低温挂面生产线,刘增杰想着马寨的面条机厂能不能也生产挂面设备,想到就去做,他们通过驻村扶贫部门搞到7000元贷款,然后就请专家。刘增杰说,经过两年努力,第一条低温干挂面生产线设备研制成功。“设备搞出来了,怎么卖出去?”刘增杰找到那个年代受众极广的广播电台,广播节目播出后5天还没什么动静,这让刘增杰心里有点发虚,5天刚过,要求购买设备的信函就纷至沓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380封。

天方“择邻而处”

郑州天方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最早的方便面企业之一。“天方是从郑州其他地方搬过来的。”马英杰告诉记者,“天方相中了东方的生产线,东方出设备,天方盖厂房出资,双方进行合作。”刘增杰说,不仅天方使用东方的方便面生产设备,而且像康师傅、统一、华龙等都在使用。

在马寨村安家的天方迅速发展,早在1992年就被省工商局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1993年被列入河南市场第一号畅销商品,产品畅销全国100多个城市,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到了上世纪末,白象等河南本土方便面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康师傅、华龙等外来品牌也在市场占据优势。作为郑州天方食品有限公司最早的员工,总经理白舟江剖析,从定位上讲,天方自身还有缺点,失去了1997年到1999年最好的发展机遇。不过作为老牌企业,近年来天方自身也在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在产品口味、价位、包装等方面做出调整。

荒沟成投资热土

工业园区平整土地1700多亩,容纳300多家企业

“马寨都是坡沟,搞农业不行,我们认准了走工业这条路。”马英杰说。一木不成林,成功把一个村办工厂搞大搞活的刘增杰又以河南东方集团为龙头,建起3.6平方公里的马寨星火技术密集区“筑巢引凤”,在服务体系、投资环境等方面苦下工夫。

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马寨星火技术密集区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刘增杰也从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成为马寨镇第一任党委书记。2002年7月,马寨镇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十五首批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之一。

2005年5月份顶新集团来马寨实地考察,看到厂址上深达十余米的荒沟时,心里顿时没了底儿。可两个月后再来看时,高低不平的沟坡没了,厂区周围道路也建好了,他们当即决定根据先前签订的协议开建。

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3年时间里,马寨工业园区共平整土地1700多亩,引进了大方桥梁、温州特色工业园、天宇钢构等一大批大型项目。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园区管委会更注重软件建设,为招商引资搞好服务。很多企业纷纷来马寨投资办厂,仅仅数平方公里的园区里容纳了300多家企业,规模企业37家,明年规模企业将达到50家以上。

康师傅来了

郑州是继天津、杭州之后,顶新集团在全国的第三大生产基地

2005年3月15日,顶新集团与郑州市二七区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计划由台湾顶新投资4500万美元,用2年半时间分3期建设康师傅(郑州)食品工业基地。其中包括24条生产线的方便面厂、8条生产线的饮品厂、日产500吨的面粉厂、日产80万片纸板的纸箱厂以及两条生产线的料包厂。

郑州基地是继天津、杭州之后,顶新集团在全国的第三大生产基地。基地的连锁效应非常明显。基地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就地转化小麦80万吨、蔬菜3.6万吨,消化肉牛3.4万头,直接安排就业3000多人,对带动郑州马寨食品工业园区,带动郑州乃至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推进河南由“粮仓”到“厨房”的转变,实现建设全国重要食品工业基地目标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三期建设基本完成,马上四期就要投产建设,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康师傅’碗面。”二七区副区长、马寨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王鲁明透露。

未来的幸福生活

将用3到5年时间,使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产值达100亿元

发展到今天的马寨工业园,开始审视并校正过去一窝蜂引入项目的做法。

“我们欢迎企业投资,但提高了进入门槛,这个门槛不仅仅是看你有多少产值、多少利税,而且企业创新能力要强,科技含量要高,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节能减排,讲环保能耗低等。”王鲁明说,“园区要不断发展,但不能牺牲人的‘利益’,园区里的人要生活在天蓝水绿的环境中,我们建设了3万亩的生态林,以后在环保上还要多做文章。”

王鲁明这样描述:“用3到5年时间,努力使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产值达到1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万,不远的将来,马寨工业园将建设成一个宜居的现代卫星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