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转型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由边缘化地位向主流化地位转化,由补充性作用向发展性作用转化,由机遇性竞争向实力性竞争转化。”采访中,一位关注民办高校的教育人士这样评价民办高校的不同变化。对于这种“民生事业”,人们在认同它前景广阔的同时,认为要想有更大发展,必须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晚报记者 唐善普
民办教育事业就是一个民生事业
“民办高校不能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做唯一指标,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采访中,大多数民办高校负责人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一致首肯。据了解,在民办高校,举办名家系列讲座、英语角、艺术节、科技节等第二课堂活动,有意识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使学生有各种展示才华、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院长曹贤通告诉记者,“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卑为自强。”
“民办教育事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民生事业,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让他们掌握知识,改变命运,创业致富。”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李玉振院长说,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市场培养对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既然民办高校姓“民”,就义不容辞地帮家长管理、教育好孩子,使他们既能“成人”又能“成才”。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民办高校的合理定位和价值取向应该更集中地体现在培育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和强化育人功能上。郑州交通学院李顺兴院长分析认为:“时代赋予了民办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它的发展阶段的到来与以质量提升、内涵建设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一轮大发展的到来是同步的。”
此前,在谈到民办高校的经历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邬大光教授认为,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经营学校到经营专业等。这是一种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关注民办高校的教育人士郑先生说,民办高校着力于培养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将为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要打造特色创品牌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也谈到了目前影响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如发展模式单一,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创新。学校软硬件条件差;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等。
“我们希望民办学校能在财政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公办大学间搭起一个‘平等竞争平台’。”李玉振认为,“民办大学目前尚属弱势,在民办大学创办阶段应多鼓励、多帮助。”
但他同时也坦言,民办高校要努力打造特色,创出品牌。要把就业能力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贴近市场,培养人才。“这是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