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 上一版3
老兵王久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老兵王久的故事
功臣们受邀参加炎黄二帝像落成典礼。
2007年王久(右一)参加马拉松比赛。
和战友们一起作报告。
离休后加入郑州市关心下一代演讲团,担任团长的王久(左一)通过讲战争故事发挥余热,留给后代一份精神财富。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 文/图

“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何‘追烈’如此执著?我会告诉他们:‘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战友情,是用鲜血铸成的,战友们情同手足’。”王久说,“60年过去了,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的黄河游览区,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模样;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的黄河大观园已绿树成荫。每当我们来到这美丽的地方,心情时而澎湃,时而沉重,时而狂想,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血染通道 攻克邙山

“我们74团宣传队还专门写了一段快板词歌颂15岁英雄刘苁华:身背军号打敌人,不幸牺牲为人民,战士闻讯仰天痛,化作力量斗志强,9纵避免大伤亡……”

“10月23日凌晨,部队已做好了攻打邙山的准备。据侦察得知,发现左前方小高地上300多米处有人活动,双方发生激烈的交火,指导员为弄清情况,派我和连司号员刘苁华到前沿左前方200米处小山上和对方联络。我俩前进到无名高地上,我用旗语联络,刘苁华吹响了联络号,对方回应才发现是友邻部队,我们用联络信号往回通报后,返回。”回忆着60年前的那一幕,王久的眼睛慢慢湿润起来,“从邙山上向北望去,滔滔黄河东流去。这时,刘苁华指着黄河北岸深情地对我说:‘我的家在黄河北,等全国解放了,我带你到我们那里看一看。’说时迟那时快,不幸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只听一声巨响,我完全被炸蒙了,只知道踩到地雷了。清醒后,才发现血肉横飞,不远处的泥土里竖着刘苁华的半条腿,他的铜号也被炸成了碎片,铜号的红绸子挂在不远处的小树上。我的旗杆(竹制)被炸裂,浑身有十几处一直在流血,当时一心想着要把战友的遗体带回去,也不觉得痛和害怕,只是顾忌到地雷,我用旗杆探路,费了好大劲儿才抱起苁华的腿,然后仔细辨认道路,绕过雷区,终于回到了连队。”

听到刘苁华牺牲的消息,连长逯仁龙、指导员乔长福及全连的战友们都痛极而泣。而邙山有雷区这一新情况,得到及时上报。上级机关根据这一新发现,重新进行了调整部署,改5队攻山为1队,避免更多伤亡。纵队秦司令员命令部队立即停止进攻。集中炮火在雷区中打开一条通道。司令员站在孙庄西南高地上,亲自组织指挥部队进攻,大小火炮100多门,向孟沟的北坡至邙山顶实施了宽30米,纵深250米的炮火轰炸,打开了一条通道。随后,向敌人发起了猛攻。我军突击队勇士们,踏着烈士的足迹,冲上了邙山顶峰,占领了黄河大铁桥,与华北野战军在黄河铁桥上胜利会师。

“后来秦司令员视察部队时,还拍着我的肩膀连声说:‘小鬼,你能活着回来,万幸万幸,你可立了大功。’还说:‘刘苁华牺牲了,为邙山战斗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牺牲得有价值,部队要向他学习。’”

后来,从敌工兵营营长口供得知,敌人向邙山拉了8汽车地雷壳,5汽车炸药,400人装埋了两个月,共一万多颗地雷,约几十个地雷区,分布在邙山的西、南、东方向及前沿阵地。敌40军两个团防守,敌军长李振清曾狂言道:“就我这一万多个地雷,共军也休想上山!”

郑州战役共歼敌1.1万多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随后部队进行了休整,大力宣传英模事迹。我们74团宣传队还专门写了一段快板词歌颂15岁英雄刘苁华:身背军号打敌人,不幸牺牲为人民,战士闻讯仰天痛,化作力量斗志强,9纵避免大伤亡……

“刘苁华用鲜血打开通道的事迹,令我军指战员肃然起敬。而我,作为他最好的朋友,对他万分的怀念。”时隔60年,王久仍然流下了深情的眼泪。

奔波数年 告慰英烈

“2000年6月2日,当我拿到省政府的批复,刘苁华为革命烈士的文件时,我真的惊呆了,我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这沉甸甸的‘荣誉’。此时,我满含热泪,像孩子一样喜极而泣。整整52年了,小英雄可以瞑目了……”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郑州,待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市烈士陵园缅怀牺牲的战友。烈士陵园长眠着为解放郑州牺牲的烈士88名(其中56名为无名烈士),我一个一个地察看烈士碑,却没有发现刘苁华的名字。我又围绕烈士墓看了一遍,还是找不到他的名字。”王久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烈士陵园。从此,寻找“刘苁华”就成为了他的第一要事。

1994年,45周年国庆前夕。郑州市委党史工委编著的《解放郑州——纪念郑州解放45周年》一书,记载了60多个烈士的名字,但仍然没有刘苁华。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原9纵25旅的郑州籍老战士,离休后,纷纷从全国各地返回家乡。老战友相聚,大家对少年英雄刘苁华的事迹记忆犹新,可至今连个墓碑都没有,更别提烈士的称号了。老战友们十分不安,集体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为刘苁华补上“烈士”称号,告慰战友英灵。

老战友们到郑州市民政局反映,提出了如何将刘苁华定为“烈士”的请求。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答复说,命名“烈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首先要有当时组织上对刘苁华牺牲时的原始记录;其二要有当时部队对这次战斗经过的记录;三是刘苁华个人及组织档案;四是刘苁华家属的申请。按规定这些材料缺一不可。然而,要经过层层申报,最后由省政府批准授予“烈士”称号。这样一来,几位老同志作难了。别的好办,只是当时的组织记录、档案等原始资料很难提供。因为解放战争胜利后,部队多次变换番号,人员编制变动太大,加上部队多次换防。这些原始资料已无处可查。同时,刘苁华家属也一直没能查找到。

几位老同志在困难的时候,找到了时任27旅79团参谋长,现已离休的原空降兵某军副军长靳钟同志,当情况向他汇报后,他一口答应,帮其出具证明材料,但原始材料仍没有着落。

为了实现这不掺一毫私利的愿望,多年来,不知跑了多少路,找了多少人,但有一点是经久弥坚:申请追烈一日不成,便一日不休。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建国50周年之际,尤其是1999年12月3日,对刘苁华的战友们来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市民政局的领导主动邀请参加解放郑州战役的老同志到烈士陵园开座谈会,专门研究刘苁华烈士的定名问题。此事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决定“特事特办”,因找不到刘苁华的家属,决定由战友们代替。

“2000年6月2日,当我拿到省政府的批复,刘苁华为革命烈士的文件时,我真的惊呆了,我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这沉甸甸的‘荣誉’。此时,我满含热泪,像孩子一样喜极而泣。整整52年了,小英雄可以瞑目了!我和几位老战友,还专程跑到刘苁华烈士当年牺牲的地方,向他轻轻述说……”

好好活着,就是对烈士最好的感恩

“特别是过去的老战友聚到一块,更是有说不完的话,回忆过去让我们更年轻,畅谈现在让我们备感幸福,展望未来让我们更觉得责任重大。”

“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何‘追烈’如此执著?我会告诉他们:‘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战友情,是用鲜血铸成的,战友们情同手足’。”如今已有74岁高龄的王久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满足,“从没想到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那时候,大家的心思就是一句话:‘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王久说,他的生活条件和相当一部分人比起来,只能算一般。但他很满意,因为每次去烈士陵园,他都觉得愧对长眠在那里的战友。“那时我们一心只想解放全中国。人人有饭吃,不受压迫就是我们梦想的好生活,哪敢想现在有吃有喝,还能住大房子。”

王久1978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时候,单位分配给他的是一间带厨房、卫生间的房子,他们一家六口就这样在南阳路上安了家,那时这已经是南阳路上最好的房子了。几年后,他住上了如今的这套房子,108平方米。房子刚盖好时,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去他家参观,谁看谁说好。如今,王老居住的这座楼显得很落伍,外面还是红砖墙,在岁月的洗礼下红砖已经发暗。“这可是那个年代厅级单位的住房待遇呢!郑州变化太快了,漂亮房子越来越多。”

上世纪90年代,王久作为第一批股民进入了股市,用他的话说:“年纪大了,玩股票权当动动脑子,锻炼身体,去年还9万元呢,今年,哎!只有4万元了。”如今股市低迷,王久也难逃此劫,但久经生死的他想得非常开。“本来就是拿钱来玩的,有升当然有降,这样才乐在其中嘛。”这也显示出一位历经沙场的老兵那颗平和坚强的心。

有饭吃有活儿干就是幸福。这是王久那代人的人生信条。离休后的他,被推举为解放郑州老战士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繁忙的社会活动,青少年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使他的晚年生活很充实。

“特别是过去的老战友聚到一块,更是有说不完的话,回忆过去让我们更年轻,畅谈现在让我们备感幸福,展望未来让我们更觉得责任重大。”王久说,“60年过去了,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的黄河游览区,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模样;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的黄河大观园已绿树成荫。邙山已花果满山,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每当我们来到这美丽的地方,心情时而澎湃,时而沉重,时而狂想,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