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电影人何天保的故事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电影人何天保的故事
《姑娘的心愿》剧照
何天保在自己的剧作里客串演员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 文/图

何天保

从锅炉工到作家的传奇

何天保被搬上荧屏的第一部电影是《姑娘的心愿》,这不仅是郑州市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剧作,也是改变何天保命运的阿拉丁神灯。

1981年,《姑娘的心愿》在全国公映后,各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报道的焦点不是电影的好坏,故事的好坏,而是这部电影是一个锅炉工写的。”于是,何天保在众记者的妙笔下,成了“锅炉房里飞出的金凤凰”。

随后,郑州市召开30年教龄教师的表彰会议,这是“文革”后郑州市首次召开的教育行业的表彰会议,比较有规模。会议结束后,时任郑州市委书记的李宝光问,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电影,组织大家一起看一看。负责文体工作的副书记徐光就推荐说,有一部《姑娘的心愿》不错,还是咱郑州的作家写的。据说,看电影时李宝光书记感动得掉了眼泪,当了解到该剧作者竟然在烧锅炉时,表示要尽快将其调往对口单位。

就这样,何天保成为郑州市戏剧创作研究室(现艺术研究院)的职业编剧,从此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

“靠一部电影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当时全国只有6家电影制片厂,一年只能出15部电影,所以一部电影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任何一个年代都有改变命运的方式,能否找到,不仅仅是幸运与否。何天保不认为自己幸运,他很真实地说:“我当时就一个想法,苦心人天不负,我终于熬出头了!”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何天保准备了近20年。

终身难忘 工地上的一场特殊演讲

1962年,16岁的何天保初中毕业,因为种种原因,他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工人。本是搬砖和泥的体力活儿,这个从小就喜欢读书作文并时不时写些诗歌以显耀自己才华获得老师表扬的初生牛犊,硬是遇上了“贵人”。

“当时,有几个右派大学生也在工地上干活,他们没事就给我聊天,其中有一个美学专业的。一次他问我,你知道美分几种形态吗?我当时一听就蒙了,美就美呗,还分什么形态?而且还有好多种类?”也许是何天保一脸无知的样子激起了美学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潜在本能,于是,一场“美的三种形态”的美学专业课在工地上开讲了。

就在那天,何天保知道了美的三种形态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境界。这堂特殊的演讲在何天保的心里播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后来美学大学生在河南大学教学,多年之后何天保遇上他,还请他喝酒以表对这位艺术启蒙老师的感激之情。

此事让何天保感慨不已:“所以说,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只要是具备文化因子的地方,环境再恶劣,也会潜移默化地被熏陶。”

1964年,郑州6家纺织厂面向社会大规模招工。“能到大工厂当个正式的工人在当时是非常自豪的事情,因为近视,测视力的时候我还悄悄作了弊,就这样才混到国棉五厂。”何天保说,他在厂里干的是推棉花卷的活,很脏很累,因为是三班倒,所以白天夜里都觉得困,唯一的乐趣就是给工友们讲故事。“为了不断有新故事新话题讲,我就拼命地读书。就这样,一眨眼8年过去了。”

“1972年的一天,我遇到过去的一个老同学,当时他已经是医院里的小头目,我就和他嘀咕说,能不能把我调到他们医院,他说你啥也不会,来了只能烧锅炉。我当时想,烧锅炉就烧锅炉,只要有空闲的时间能读书写东西就行。”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6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