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电影人何天保的故事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电影人何天保的故事
《姑娘的心愿》海报
和小女儿在一起

(上接C03版)

剧本被选中 激动得错把铁锨当煤烧

何天保如愿了,医院的锅炉房只供应日常用热水和消毒用热水,较之工厂,轻松了许多。《姑娘的心愿》就是在锅炉房里写出来的。在这之前,还有一部《尘世》,《姑娘的心愿》能够创作出来并成功搬上荧屏,应该说和《尘世》功不可没。

“《尘世》是一部反映战争对人们精神受到的摧残和折磨,也算是赶潮流吧。”何天保说,在锅炉房那几年,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苏联的反战作品,对他影响特别大。当时作家都在用新的视角审视战争,不再关注战争的胜负,也不再关注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而把焦点放在了战争对人精神的扭曲和心灵的摧残上。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士兵之歌》等作品,而《莫斯科之恋》更是给了他冲击,作品表面看是一部爱情片,直到最后结尾,才揭示了反战精神的主题。

1979年《尘世》被寄往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像以往的投稿一样泥牛入海。就在何天保快绝望的时候,一天,放射科的医生过来找何天保下棋时,随口说,有他一封信,何天保激动地问,是大信封还是小信封,当得知是小信封后,何天保欢喜得连取信的心情都没有了。他让同事帮忙取回来,打开一看,果然是剧本被选中的邀请函,约他前往谈论改编事宜。

“我当时那个兴奋啊!铲了一铁锨煤往锅炉里送,结果,太激动,连铁锨一起扔进了锅炉!”

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等待最终审核的时候,何天保无意中看到了《南方日报》的一篇报道。内容是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很少有人捐献眼球。而在人口只有大约1000万的小国家——斯里兰卡,全民则以死后捐献眼球为荣,使得该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眼球输出国。中国对越南自卫打仗时,士兵的眼睛瞎了,所移植的眼膜还是斯里兰卡人民捐的。

“不久,正好全国眼科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专家们在会上呼吁捐献眼球,并率先在倡议书上签字。意想不到的是,从北京来的一位眼科专家,在会议期间突然去世,当场就捐献了眼球。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姑娘的心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炉的。”何天保说,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招待所住的时候,碰巧结识了两位来自上海的导演,何天保就把《姑娘的心愿》的构思给他们讲了。事不凑巧,因为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有三个关于瞎子的剧本,只能定一个,导演就给我介绍给了峨嵋电影制片厂的毛玉勤导演。

“稿子寄去后,毛玉勤立即通知我去改稿,很快便投入拍摄了。”

廉颇能饭尚不服老 老何一路活得坦然

电影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很大的轰动。何天保这个锅炉工由此成为郑州的一大新闻热点。据说,其声势并不亚于今天草根变凤凰的王宝强。

有人评论说:毕竟是郑州市出现的第一个写电影的人,毕竟这个第一是一个锅炉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毕竟这个锅炉工为郑州市的电影创作填补了这个空白,因此,这就必然是我们郑州电影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且直到如今,郑州市依然少有人超越。虽然他没有再写出一部新的电影,但是,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毕竟是有那么一笔。

“最大的遗憾是没写出什么好的作品。就我个人来讲,调入专业队伍后,有时因为行政命令写剧本,这是一种很违心的事情,但我不得不干。实践证明,这种作品,是对文学的一种糟蹋,这恰恰也是一种浮躁的表现。”

何天保说,他个人是非常喜欢写小说的,但后来写的大多都是电视剧本,因为想多给小女儿买些扒皮鱼吃。从他开始发表小说开始,小说的稿费就是每千字50元,到现在,纯文学刊物的稿费还是这个标准,而电视剧剧本,则从当时的一集五六百元高升到现在的一集一两万元。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买书读书的风气大不如从前了,他曾看到报道说,某年麻将销售突破1亿元大关,而中国人均图书消费只有5分钱。当年他当工人的时候,一天挣1.25元,就能拿出1元钱买《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由此想起他说过的一段话:“有人说文学是时尚。文学怎么成了时尚?我没有想明白。她就说我老了!我老了吗?老何能吃就不老!老何知道文学的真谛永远是讴歌生命。没有生命的文字永远不是文学。有两万元钱能买到书号,出版一本书:但是这本没有生命和灵魂的文字永远是文字,不是文学。这思想老吗?廉颇能饭尚不服老。虽然身体一直不好,精神还很健康。依然能吃许多饭。执拗依然伴我一路走着。我走得很坦然。”

一网友说:读何天保的作品,是需要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融崇高与滑稽、机智与愚鲁为一体的风格,才能找到那通向审美愉悦的小路。那是一条让你心旷神怡的小路,也许这条小路将你带到的是一个你平时很少涉足的境地,那里几乎全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贫穷但不低贱,他们无奈但不无耻,他们生活得很艰难,但他们永不放弃生命和对生命的热爱。一个“骗子”尚能有如此良知,我们还有什么原因不热爱生命?相信你能从中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体味作者何以将此书命名为《骗你到死》。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