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冀新 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政委
郑州移动全球通11年用户
郑州移动精品网络系列报道之向东(三)
4块电池和550条短信
在汶川大地震的抢险过程中,冀新是一位钢铁打造的战士,他带领他的团队,在摇摇欲坠的危楼中冒着生命危险,用近30个小时,救出了被压在楼下104小时和124小时的两名群众;在国家救援中心统计的本次地震8例最经典救援中,他们占据了两例;在8天的救援中,他们成功解救出53名被埋压群众。
但冀新却说,给他印象最深的,除了抢救出被困群众时的激动和感动,就是手机信号。“临走的时候我带了四块手机电池,每块儿都充满了电。”在接受了奔赴灾区的任务之后,作为郑州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的最高首长,冀新最先想到的就是一定要保障通信的畅通,“我们配备了两台海事卫星电话,但是那个东西通话太贵了,我们不能随时随地使用,更别说给家里打电话了。”冀新说,刚到灾区的时候,郑州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队员们最难熬的不仅仅是不断发生的余震危险,还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经历地震之后,当地的通信几乎完全中断,“那时最想知道的就是外面的消息,最急需的就是和指挥部以及后方取得联系。”而这一切,对于本身并没有装备大型卫星通信器材的郑州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来说,都显得那么急迫。
就在他们急切需要进行通信联系的时候,空降的移动抢险队为郑州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驻地搭建了临时基站。一接通信号,冀新的手机就开始不停地收到短信,来自领导、亲人、战友甚至相识或者不相识朋友的问候让这个钢铁汉子又一次热泪盈眶。“我数了一下,在灾区的10天里,我一共收到了550条短信,这些短信我到现在还保存着。”
冀新告诉我们,在四川的那些日子,他经常把这些温暖的短信读给战士们听,听到这些短信,每一名郑州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队员都控制不住自己奔腾而下的泪水,“所以我要谢谢移动,是他们让我们在灾区有了后盾,无论执行多么困难的任务,只要看到手机有信号,我就会很安心。”冀新感慨到。
11年,手机改变了生活
灾区的经历,让冀新加深了对手机的认识,“原来只当手机是一个通信工具,但是现在发现,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绝对不能听不见。”冀新说,对于保护着郑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消防工作来说,手机信号能否接通,往往会意味着挽救生命的机会。“所以我对手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管在哪里,信号一定要能覆盖到,电话一定要能接通。”
现在冀新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我们整个支队是集团客户,每个手机都有一个小号,这样很方便。”冀新所说的小号,是移动针对集团客户推出的小号拨叫服务,“有了这个功能,我们的工作变得很方便,工作节奏也更快了。”他告诉记者,因为有了移动信息化的服务,让他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都加快了不少。
也正是有了郑州移动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消防官兵在处置复杂的城市消防、抢险任务的时候,指挥更加便利,对外联系更加通畅,“我们消防工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经常要和各部门配合行动,假如没有畅通的手机信号,是不可想象的。”不但工作中如此,在生活之中,手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一直使用的都是移动的号,觉得现在服务越来越到位了,确实给我们平时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冀新说。
现在冀新闲暇的时候最大的爱好是练习发手机短信,他说,原来用手机就是打电话和当闹钟用,“我的性子和工作都要求风风火火的,经常是遇到事情抓起电话就打。”但经历了四川之行,他突然发现,手机已经附加了太多的温情和感动。
冀新很爱笑,尤其是接电话的时候更爱笑,这和他在电视直播中出现的形象反差非常大,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时候,这个曾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的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政委经常眼含热泪地出现在镜头之中,“那时候我是指挥员,负责整个队伍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总是很感动,很激动。”冀新说,在四川地震灾区执行抢险任务的日日夜夜里,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手机有没有信号。
晚报记者 祁京/文 吴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