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9版:文潮娱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湖光山色 耀映茅盾
文学豫军 气象大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湖光山色 耀映茅盾
文学豫军 气象大新

湖光山色 耀映茅盾

文学豫军 气象大新

策划 张秋玲 杨韫泓 郭韬略 乐天 撰文 梁晨

10月27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经过23位评委6个月的评选,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河南籍军旅作家周大新的《 湖光山色》从24部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冠盖群雄。就这样,周大新成为继魏巍、姚雪垠、李凖、柳建伟之后第五位获得中国长篇小说类最高荣誉的河南籍作家。另外,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4部候选作品里,河南籍作家的作品占了2部,除了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入围的还有河南作协副主席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

茅盾文学奖自开设以来,河南籍作家就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1982年,在首届6部获奖作品中,河南籍作家独占两席,魏巍的《东方》和姚雪垠的《李自成》榜上有名。紧接着,在1985年举行的第二届上,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再次上榜。然而,在此后的第三、四、五届评选中,一度难觅河南人的身影。

这一积蓄的力量,最终在20年后爆发。2005年,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中,河南籍作家大放异彩,共有5位作家的作品入围。分别是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李洱的《花腔》、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和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最终,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杀出重围,成功登顶。此次,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中,河南又有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入围候选作品,再次彰显文学豫军在全国文学军团中的重要地位。

[ 中原骄傲 ]

周大新:乡土情结难以割舍

采访河南籍作家周大新颇费周折,由于他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很多媒体蜂拥而上,记者的采访被多次打断。当记者就获奖一事向他表示祝贺时,周大新淡淡地说自己现在很平静:“虽然茅盾文学奖分量很重、声誉很高,对我而言也挺重要,但我心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在南阳生活了18年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周大新的获奖作品《湖光山色》以南阳丹江口水库为背景,描述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回乡之后的经历。这部小说用中国文化中的“五行”串起故事的脉络,同时又将楚国传说穿插其间。这是周大新在完成家族历史小说《第二十幕》、城市小说《21大厦》后向乡土题材的回归,“我在南阳生活了18年,虽然离开很久了,但很多东西都到血液中了,我以南阳为背景,写南阳人,不必特别琢磨,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周大新讲着地道的河南话,自己所有关于乡村题材的作品都来自南阳,“我是从乡村出来的,所以我把自己记忆中的家乡故事,对父老乡亲的挚爱都穿插在这部小说里。那是我写作的源泉,这可能就是对故乡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据悉,当时为写《湖光山色》,周大新还特意回家乡生活了两个月左右。

其实,这次获奖并不是周大新第一次接触茅盾文学奖,他的《第二十幕》4年前就曾入围茅盾文学奖,但那次没能突围。不过,对于那部耗时10年的作品,周大新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第二十幕》没有获奖,但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也很高兴。”

15年前就和本报有过“亲密接触”

周大新表示,由于这段时间自己身体不大好,很少操心外界的事情,“但《湖光山色》从入围到最后获奖,我还在关注,毕竟这个奖对作家还是很重要的。”周大新告诉记者,他还要将茅盾文学奖献给一位朋友,“当时创作《湖光山色》时,有位作家陪我回南阳老家体验生活,吃住都在一起。不过,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奖也有他一份功劳。”

谈到河南作家,周大新称有很多作家他都十分欣赏,在将来有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河南值得期待的作家很多,他们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成就和突破。”周大新表示近来自己很忙,除了《湖光山色》的同名电影正在南阳拍摄外,电视剧也在筹备,而且他的新作在明年年初就会和读者见面。

周大新在采访中向记者提起,数年前根据他的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曾捧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3年《香魂女》获奖后他还到郑州晚报接受过采访。15年前,周大新就和郑州晚报有过“亲密接触”了。

邵丽:入围就是很大的鼓励

河南作家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但在最后时刻遗憾未能获奖。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了身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邵丽。当被问及这次跟茅盾文学奖失之交臂是否很遗憾,“肯定是有一点。说没有遗憾那是骗人的,对作家来说,谁都想获得这个奖。”邵丽表示,茅盾文学奖在文坛是一个分量极重的奖项,能够获奖的毕竟是少数作家。随后,邵丽谦虚地说:“这次入围对我而言就是很大的鼓励。”

邵丽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内多种奖项,对于这次入围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的《我的生活质量》,她表示:“它讲的是城市化进程下人性的变异,人在城市发展中精神内部的裂变。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部社会意义含钙量很大的作品。”不过,邵丽称更喜欢自己早期的作品,“因为那时的作品纯净度更高,纯粹是为了爱而写作。现在社会比较浮躁,人们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作家也不例外。如果作家过于关注作品的产量,或者过分追求达到什么目标,作品的纯净度就会下降,这样不太好。”

虽然是河南文学军团签约新浪的作家之一,邵丽称自己并不太看重这些,“作家要放下荣誉、身份,要更纯粹地创作”。她表示,作家写作不能靠鞭策,不能靠机制。天分高的作家,怎么压都压不住的;天分浅的作家,怎么托也浮不到顶。

[ 专家视点 ]

谢有顺(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之一):

周大新是严肃而重要的作家

在茅盾文学奖揭晓后,本届23名评委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向记者解答了人们对评选的质疑。对于周大新获奖出乎意料的说法,谢有顺不以为然,“我不觉得意外,周大新是严肃而重要的作家,他上届入围的作品就已达到获奖水平,没能获奖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这一届他有资格站在领奖台上。”同时,谢有顺认为,成名多年的贾平凹靠《秦腔》获奖最合适,“贾平凹之前曾被多次提名而落选,因为他之前的作品远没有达到像《秦腔》这样的竞争力”。

李佩甫(河南作协主席)

作家要敢于坐冷板凳

“周大新获奖是咱河南的骄傲。”昨日上午,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他认为周大新获得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大新是咱河南作家的楷模,也是河南籍作家中的代表,无论是从为人做事还是从作品来说,他向来比较低调踏实,总是深入体验生活,写作极其认真,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毅然坚持创作,这些都值得河南作家学习。”

有人说“文学豫军”虽然成绩不错,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家和传世之作并不多。对此,李佩甫表示:“这个问题很不好说,毕竟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河南作家总体水平并不弱,目前国内一线作家很多都是河南的,获奖的也很多,在创作上河南作家很努力、很勤奋,一直以来都踏踏实实埋头写作。说河南缺乏大家和大作,可能是宣传的问题吧,过去这是优势,现在或许就是劣势吧。”不过,李佩甫表示,奖项评比涉及到题材等方方面面的东西,而创作并不只是为了获奖。

谈到近些年能否再有河南本土作家捧起茅盾文学奖,李佩甫表示:“当然,我还是充满期待的,河南厚重的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希望咱们的作家潜心写作,深入到生活里面,不浮躁,十年磨一剑,敢于坐冷板凳,要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作品。虽然获奖不是唯一的目标,但得奖也是一种很好的肯定。”

[ 三言两拍 ]

“茅盾”偏爱乡土味

那天子夜,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当时就有圈里人调侃说:“茅盾文学奖今年又进村了!”原因是这四部获奖作品全弥漫着十足乡土味道,缺乏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似乎“茅盾”偏爱原生态的东西,中国这些吃住在城市的老作家也时时刻刻不忘泥腿子出身以及父辈们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社会的日子。这样,推动文学创作城市化进程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年轻一代——美其名曰:给后辈那些爬格子的留点饭吃!

在23位评委中只有谢有顺这一名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也昭示着茅盾文学奖喜欢中老年人,难怪有好事者给第五届至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做了一项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更容易获得“茅盾”垂青。不过,这已经比声名赫赫的“诺贝尔”年轻多了,“诺贝尔”喜欢的是老作家,那年龄标准放在中国非得熬到退休不可,有些作家以至于还没有等到瑞典皇家文学院提名,已经追随诺贝尔去了。梁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