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5版:第九个记者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您的关注和关心我们都收到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15名记者接了一天电话,也咨询了很多部门
您的关注和关心我们都收到了

“哎呀……我的两块手机电池都没电啦!”昨天下午,记者李丽君在办公大厅感叹。

这一整天,对于我们的15位记者来说,就一个字儿:忙。

大厅里就听到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还有“喂,你好”的问候声,与读者沟通、向有关部门咨询的谈话声。

接电话接得手软,说话说得口干舌燥。记者辛晓青说,很久没有在一天内说这么多话了。

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忙,并快乐着。

晚报记者 张柳

这事儿有回音了

沈石头老人五保申请

今天可上报

市民来电:市民沈先生来电说,他大伯沈石头在荥阳乔楼韩村,本人没有结婚,没有儿女,现年75岁,想申请五保供养。

记者追访:昨日,记者首先来到郑州市民政局低保处,了解有关五保供养的政策。据介绍,目前,我市规定,凡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扶养人赡养人”三条规定的人员,均可申请农村五保供养。记者调查后发现,沈先生的大伯符合该条件。

随后,记者辗转联系了沈石头老人所在村的支部书记。在得知详细情况后,这位书记表示,将会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将老人的情况在今天上报民政部门,争取尽快解决老人的问题。晚报记者 裴蕾

高鹏航老人可按需求

享受空巢老人服务

市民来电:高鹏航老人来电说,他和老伴都80多岁了,身体不好,小区没有集中供暖,每年只有靠天然气壁挂炉取暖,但听说今年不让用了,很担心,希望记者帮忙打听。另外,金水区为空巢老人服务的政策很好,但是感觉天天都提供服务不合适,希望每个星期得到3至4回的上门服务,其余时间可以出去散步转圈。

记者追访: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份,省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城市天然气利用管理的紧急通知”,鉴于天然气资源严重不足,用户发展过快,需求大幅度增加的突出矛盾,省发改委决定对全省天然气利用实施临时干预措施,以缓解我省日趋紧张的天然气供需矛盾。其中提到在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市燃气公司需要提前采取措施,适当控制民用采暖炉用气。但是严格控制并不等于完全限用,根据高鹏航老人的实际情况,他们一家今冬还是可以用天然气壁挂炉取暖的。

对于金水区空巢老人服务的相关政策,记者联系到了主抓该项工作的金水区民政局副局长刘雷立。听说了老人的苦恼,刘雷立说,老人需要什么时候提供服务,可以提前告知服务员,让服务员再转达给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合理的安排,按照老人的需求提供服务,绝对不会因为服务影响到老人的生活。

晚报记者 裴蕾

路边扰民烧烤当晚查处

市民来电:昨日,市民叶女士来电称,前段时间搞创建,东三街路边的烧烤一个月没有出来,当时附近居民非常高兴。但近日烧烤又出现了,恢复了通夜营业、噪声很大的原状,很烦心。

记者追访:昨日下午,记者立刻向金水区政府反映了市民的烦恼,希望政府能够就路边烧烤扰民事情出台一个相关政策。下午6时,金水区执法局回复说,黄河路与同乐路之间的东三街,烧烤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每次他们去后就清理,但等他们走后,就又开始了。再说了,他们人手又不够,不能一天24小时原地看管,这就给他们治理带来了不便。现在,只要接到市民投诉,他们就会去清理。他们当晚就会派人清查此处的烧烤问题。晚报记者 董占卿 实习生 赵毅

吃穿住行读者无小事儿

都说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这“吃、穿、住、行”四件事儿,昨日,我们接到的所有线索里,住和行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

先说吃,这问题奶粉咋退?是得问问。

再说穿,目前还没啥问题,生活好了,穿得暖肯定没问题。

三说住,问题可就多了,有关心咋买经济适用房的,有说单位房子不给房产证的,还有的说居民楼旁边的夜总会晚上闹人的……

最后说行,最常见的一个事儿就是:路不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路,各有各的不好,却都让大家很挂心。

再细数起来内容就更多了:有人想让帮忙找工作,有人咨询咋办低保,曾经的老熟人现在想见个面,多年的顽疾想找个偏方治治,有好几位读者遇到了讨债难题……

昨天,15名记者每人接到电话、短信都有二三十条。

接电话、记录线索、汇总所有人的线索、分派给擅长的人操作,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流程。

还是那句话,单个记者拉出来都不是“百事通”,接到手里的线索也得一个一个处理,能办好一件事儿都不容易,不过,您放心,尽管能力有限,但您的问题我们一定会给个答复。

祝福短信温暖记者的心

短信背后有缘分

“祝你节日快乐!向你道一声辛苦了。”

这是记者李丽君收到的一条短信。信息本身没什么特别的,特别的是这条短信只有她收到了。

要知道有两条祝福短信,是我们15个人都收到的,这“独一份”显得很神秘。

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原来发信息的苏会珍有位好朋友也叫“李丽君”,看到报纸上的名字她就觉得分外亲切,她说:“这是缘分!”

平日里苏会珍没觉得自己有啥特别的为难事儿,也一个记者都不认识。不过昨天她把我们的记者节版面收藏起来,还记下了所有人的电话,她说:“回头有事儿的时候就找你们啦。”

短信背后有信任

“我记住了你的手机号,从报纸上知道了你的大名——汪永森。”

这也是条“独一份”的神秘短信,尤其这语气,让收信人小汪想了半天。

发短信的人是谁?他为什么独独发了这一条?是以前采访过的读者吗?是对我报道满意或者不满意的人?

猜想了半天,小汪还是决定拿起电话向这位神秘读者道一声谢。

电话打完,小伙子看上去精神抖擞。

原来几个月前,晚报热线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在高新区收废品的司先生在某公司收废品时,受到了此处保安的阻挠。

小汪记者核实并处理了这件事,虽然结果并不是很完满,但司先生却对小汪的过问念念不忘。

“这就是信任,信任是在关注读者的一件一件事中积累起来的。”老记者们立即抓住这个生动的例子给入道不久的“新人”很好地上了一课。

短信背后有责任

“记者节到了,送你杯茶,以芬芳的祝福为叶,温柔的叮嘱做花,沸腾的热情为水,宽容和包容当杯,愿你喝出一天好心情和一生的祝福!新密刘志强。”

这条短信是群发的,15名记者都收到了,于是这位有心的读者感动了我们,也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他和记者行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电话打过去,是个憨厚的中年男人的声音,没说啥话,先笑:“就是表达一个普通读者对你们的祝福嘛!”

追问之下,他才讲出,2005年父亲曾与某医院有个医疗纠纷,当时家里闹到医院要求赔偿。

“那会儿可紧急了,医生们都脱了白大褂准备来打架呢!”

在场的几名媒体记者站了出来,制止了即将发生的暴力事件。刘志强作为当事人,就顾着急了,没注意这几个记者是谁、长啥样、哪个媒体的。

但是后来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家里获得了合理的赔偿。刘志强说,这件事儿让他对记者比较尊敬。

而在这尊敬背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责任。

还有位136****8698机主群发了条短信,可惜电话没打通,我们也没能了解到他和记者背后的故事。在这里告诉您一声,短信收到了,感谢您的关注,无论您在哪里我们都祝您平安,因为平安就是福。

这就是他的短信,我们愿与所有从事新闻事业的工作者们一起分享:“***记者你好!我是来自广东的,今天看了郑州晚报知道11月8日是记者节!在这里祝你节日快乐!平日更快乐、身体健康!可惜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祝你在这个节日里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相信社会在你的帮忙中,给你带来一个永远难忘的快乐节日!”

这事儿需要大家帮助

李仁智老人

你的故友苦寻你两年了

市民来电:昨天下午2时17分,74岁的刘仕民老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是南阳人,两年前从南阳搬到郑州,现在住农业路与南阳路交叉口的华林都市家园小区。刘老先生非常希望晚报能帮他找到一位老同学。

记者追访:刘老先生说,他的这位同学叫李仁智,今年已72岁了,汝阳人,在郑州居住。“我们是1956年在西安上大学认识的,因为都喜欢文学,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后来,李仁智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提前离开了学校。

毕业以后,刘老先生回了南阳,让他没想到的是,李仁智曾两次从郑州专程到刘老先生的家里看他。“2003年他来看我,我们聊天时,我才知道他为什么专程看我,因为他离开学校时,我把他送到了车站,这让他一直很感动。”

两年前,刘老先生从南阳搬到郑州,可当他拨打李仁智家的固定电话时,却发现对方的电话停机了。在打听的过程中,他得到一个消息,李仁智得了偏瘫,一向要强的李仁智从此便不想再和外界联系,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刘老先生说,他们的来日不多了,他很想再见见这个老同学。“再难都请你们想想办法,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

希望李仁智老人或其家人看到这个信息后能和晚报联系,帮助这对感情深厚的故友重逢。晚报记者 李丽君

朱英老师

你40年前的学生在找你

市民来电:昨日10时,61岁的市民崔洪岚老太来电称,她1964年在郑州牧专读书,1968年毕业,她的一位老师名叫朱英,“他当年写得一手好字,之后他和我班名叫郭连英的女同学结婚了,我们对这位老师很崇拜,我曾发过寻人启事找他,但多年来一直没有结果,他现在应是70岁左右,家可能住北环附近”。

记者追访:随后,记者与崔洪岚老人进行了详细沟通。老人说,“我们毕业后,听说他和小郭结了婚,后来可能去了孟津县,到现在一直没有见过他们。40年了,我不但想念我的同学,更想念朱英老师。3年前,我找到同班的张凤琴一起去牧专找我的这位老师,但是没有找到,只听说他在北环路的兽药市场附近住”。

老人说,很多年前她就想找到朱英老师,想和老师见见面,谈谈40年前的很多事,但思想上又有很多顾虑。“怕家人误会,现在越来越老了,不知道我的这位老师过得怎么样,需不需要他当年的学生帮忙,因为他现在应70岁左右了。”

朱英老师,如果你看到本报,请拨打本报热线67659999联系。 晚报首席记者 徐富盈

治疗三叉神经痛

你知道良方吗?

市民来电:昨日,张燕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寻求帮助,他66岁的老伴董素梅四五年前得了三叉神经痛,张先生每周都带爱人四处寻医问药。

记者追访:一年多前,董素梅在医院做过神经切断手术,但是这个办法并没有遏制住病魔的侵袭。后来他听说针灸效果好,张先生又带着爱人去做针灸,吃中药,打封闭,现在已经快一年了,还是没有治好。“手术后不久病就复发了,脸部肌肉像撕裂般疼痛。”张先生说,他周围好几个人都有这病,一疼起来,没法吃饭、睡觉,看到妻子被病魔折磨得非常痛苦,他的心里特别难受。 晚报记者 李丽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