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5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能看得见
及时清空
有一种出息叫干净
也说诸葛亮(上)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也说诸葛亮(上)

□王振洲

好为怪论以惊世骇俗者自古有之,而今日尤多。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他那个时代就受到人们尊重,在其死后的一千多年间,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岂知21世纪的今天,却横遭非议。湖北的一个作家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陕西的一位教授指责诸葛亮北伐是“好战”,其《出师表》宣扬了好战思想,云南一个县的旅游局长杜撰了孟获恨诸葛亮的碑文,骂诸葛亮南征为“无道”。如此等等,固然使人“耳目一新”,却不免有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嫌。

且看古人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及其人格,不仅蜀人称颂,魏、晋及吴国君臣,都很关注和尊重,且高度评价。与诸葛亮多次交手的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魏国的一位参军付干说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吴国太傅张俨在《述佐》中把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比,极称诸葛亮治国之体及其忠义,认为古代的管仲、晏婴也不过如此。宋代《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在《诸葛公》一文中说,在诸葛亮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人们不仅用语言称赞他,还用实际行动纪念他。公元262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至汉中,特派人到诸葛亮墓前祭奠,命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地采樵和放牧。公元305年晋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看诸葛亮故居,立碑抒发其对诸葛亮的仰慕,哀叹没有和诸葛亮同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国人,在蜀生活三十多年,并入朝为官。他的父亲是马谡的部下,失街亭后马谡被斩,陈寿的父亲也受了处分。陈寿对诸葛亮应该是有发言权的,所以晋武帝时大臣荀勋 、和峤等上书让时任晋著作郎的陈寿编选诸葛亮的文章及故事。陈寿编成《诸葛亮集》后,写了一篇表上奏晋武帝。他在表中说诸葛亮治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世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又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一个原蜀国的旧臣如此向原为敌国的领导者称颂故国丞相,够大胆的,而陈寿的父亲又是受过诸葛亮处分的,他大概不会故意向晋国君臣美化诸葛亮吧?

诸葛亮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由于徐庶的推荐,在极端困难中的刘备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三顾茅庐”,这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发展蓝图和取胜之道。从此,被曹操追赶得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如鱼得水,宏图大展。蜀国的建立和“三国”的形成,完全如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所料。初出茅庐就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至于是诸葛亮先去求见刘备,还是刘备“三请诸葛”,略加思索便可知道。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不是虚言。那位作家根据野史中诸葛亮先见刘备的记载,便指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我吹嘘,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刘备驻新野,如真是诸葛先求见刘备,那就是“新野对”了,何来“隆中对”?再者,诸葛亮给刘禅上《出师表》时,集政权、军权于一身,一言九鼎,他还用得着伪造历史、骗取虚名吗?还有,诸葛亮上《出师表》时,荆州时期的老将赵云、黄忠等还健在,他伪造历史就不怕老伙计们揭穿和笑话吗?

再说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吴蜀夷陵大战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刘备悔恨交集,于公元222年病故。身受托孤重任的诸葛亮,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展示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他一面采取措施安定民心、军心,发展生产,一面应对复杂的外部局面。魏国君臣认为刘备一死,国小力薄的蜀国难以维持下去,华歆、王郎、陈群等大臣先后给诸葛亮写信,劝他举国称藩。诸葛亮没有一一作答,而是写了一篇名为《正义》的文章,引经据典,予以严辞驳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