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参考消息》是如何解密的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从内部刊物到公开发行
《参考消息》是如何解密的

《参考消息》从“内部”到“公开”,从为“大读者”服务到“限一定级别”阅读,再到一份“平民化”报纸,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20世纪30年代:

《参考消息》创刊

这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是专为各级领导采写和编译的国际国内新闻。这些报道属于国家秘密,有多种秘密等级,只供相应级别的官员阅读,普通人看不到。

它叫“内参”,中国一种独特的新闻产品。

《参考消息》——这份由新华社主办、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就曾经是一份内参。

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这座大院的记者编辑们,肩负着两项特殊使命——党的“耳目”和“喉舌”,这是新华社成立第一天就被赋予的使命。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参考消息》于同一天创刊。当时,红中社被赋予的任务和功能,是党的“耳目喉舌”。《参考消息》的名字,也是在那时出现的。

当时的《参考消息》主要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以及少量外文电讯,每期油印四五十份,为中央苏区和红军领导层判断形势、作出决策提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仍然沿袭过去的办法,继续编印出版《参考消息》,只是阅读范围稍有扩大,也不过两三千份。“直到上世纪50年代,《参考消息》一直是仅供中共党政军领导干部参阅的秘密级内部刊物,”新华社参考资料编辑部原负责人张辛民接受采访时说,“是专门为‘大读者’服务的。”

20世纪50年代: 扩大到中层

1954年,张辛民从云南日报社调到新华社国际部《参考消息》编辑组,接替原任组长林克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层以下的干部和群众对于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11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倡议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毛泽东也多次在党内高级干部会议上阐释了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好处,那就是要让干部群众“经风雨,见世面”,给大家“种牛痘”,增强“免疫力”。

1957年3月1日,对于张辛民这些《参考消息》的老报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参考消息》由刊物改为报纸,一张4开4版的特殊报纸面世了。而且,发行范围大大放宽,从“高级的党内外领导干部”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的党内外干部”。

据最新发现的文件档案表明,1956年冬扩大订阅范围时还包括大学生,只是后来没能通过。然而,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仍是毛泽东一直考虑的问题。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后的一次谈话中谈道:“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每个问题都有对立面。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195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阅读范围的报告》。报告规定,凡高等院校的教职员和学生,中等学校的教职员,都可以阅读《参考消息》。新华社高级编辑卫广益从1957年到1978年一直参加编辑《参考消息》。他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个大学生写信说:“中国的大学生有福气,天天能看《参考消息》。”

20世纪70年代: 扩大到基层

“文革”开始不久,张辛民被戴上反动文人的帽子下放劳动,后来又去了“五七干校”。在这期间,他被取消了阅读《参考消息》的资格。

1970年的一天,正在山西永济县孙常村劳动的张辛民,偶然发现公社合作商店的柜台上摆着一份《参考消息》。这令张辛民非常奇怪,在张辛民的意识里,《参考消息》的读者是“限制性”的,对行政级别、职业性质都有规定,能够阅读《参考消息》,代表一种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文革”中很多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取消了《参考消息》的阅读资格。

《参考消息》怎么会出现在商店的柜台上?一直在农村劳动的张辛民那时不知道,在那个年代里,《参考消息》仍在不断扩大发行范围。

1970年上半年,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中进行一次调查,发现服务员们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国际常识太差。后来,给他们看了《参考资料》,很多问题都能回答出来了。《参考资料》是1955年从《参考消息》中分出来的一份密级更高的内参,是杂志型的,大约100页。此后,毛泽东一直想把《参考资料》下发到基层党支部。后来,考虑到《参考资料》内容太多,下面的同志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提出“还是把《参考消息》办好,扩大发行。”

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1970年6月3日晚,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问题。经过积极筹备,于1970年7月5日发出《中共中央通知》,决定从1970年8月1日起,将《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工矿企业车间党支部,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解放军连队党支部,供广大干部和高等院校学生阅读”。

20世纪80年代:摆上报摊

其实,扩大发行到基层的《参考消息》,已经谈不上什么内部性了,然而,《参考消息》的报头下仍旧印着“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8个字。这就是说,它仍是一份内部参考读物,不属于公开报刊,它的读者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出乎意料的是,《参考消息》阅读范围不断扩大,但发行量却不断下滑。原《参考消息》编辑室主任李毅臻向记者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参考消息》面临发行量下滑的巨大挑战。

“《环球》《世界知识》《海外文摘》《世界博览》《海外星云》《环球时报》,”李毅臻说,“改革开放以后,报刊如雨后春笋,《参考消息》的唯一性、垄断性、神秘性逐渐丧失了。”

“为遏制《参考消息》发行量下滑,1984年8月10日,新华社正式打报告给中宣部,提出进一步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李毅臻说。

新华社给中宣部的报告中,没有提发行量下滑的问题,而是说,近来来,全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广大农民迫切希望了解外部世界,城市的工人和店员也提出类似要求。工农群众这一要求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建议将《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扩大,不再限制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之中,也不必限制在工作单位集体订阅,而只规定“限制国内发行”即可。

十几天之后,8月27日,中宣部批复同意。

1985年1月2日,《参考消息》的报头去掉了“内部刊物”字样,变成了一份公开的报纸。

《中国新闻周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