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5版:郑州县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征集2009年民生项目建议
13人种了2000多人的地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要打井?
有人信了,被忽悠走2万元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首家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郭岗村,引起农业部官员关注
13人种了2000多人的地
农民成了不种地的股东,绝大多数劳动力转向二产、三产
村民郭长河指着自己的土地说:“地交给农机合作社,我啥也不用操心了”

把地交给农机合作社来耕种,农民不用为种地掏一分钱,该打工打工,该经商经商,每年除了领取属于自己的粮食直补外,每人每年还能分到350斤小麦和50斤玉米。一年前,新密郭岗村“首吃螃蟹”,成为郑州市首家试行土地流转的试点,农民成了不种地的“股东”。郭岗村的经验吸引了农业部官员的关注,近日,他们专程来到新密进行调研。

晚报记者 熊堰秋 通讯员 王炎军 张宏涛 文/图

农民成了不种地的股东

11月12日上午,一行人来到新密来集镇郭岗村,只见一排排漂亮的农民新居旁,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小孩子在广场追打嬉闹。村南面,农机合作社大院正拔地而起。

今年58岁的村民郭长河说,去年9月份他把自家的3亩地交给农机合作社,让其代为种植,“农民成了不种地的股东”。

他详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没把田交给合作社前,孩子在外打工,他只好掏钱请人种田,需交机耕费每亩40元,机械育插秧费每亩60元,植保费每亩20元,收割费每亩60元,一季下来,加上其他支出,每亩大约要掏350元。现在呢,从选种到收割,自己都不用操心,交给合作社省钱省力,每人每年还能分到400斤粮食,领到粮食直补将近300元。儿子和儿媳妇都外出打工去了,每年还能挣回几万元。

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

村干部郭春晓介绍说,郭岗村地处矿区,全村有2060人,二、三产业共计转移劳动力上千人,造成土地大面积被闲置下来。郭岗村农民人均土地多,农民年年种的是“老三样”——大豆、小麦、玉米,投入大,产出少。

去年农闲时,村两委班子在农家炕头上搞调研,准备搞土地统一经营。不少村民有顾虑:担心土地被村里或镇里收回、担心地种不好……

经反复讨论,村两委班子表态:不改变原来的地块和地数;土地流转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委会监督实施。

13位农民组成农机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是由郭岗村13户农民组成,拥有大型农机具十余台,还有不少小型农机具。

“土地连成片,大型收割机就有了用武之地,几十亩的庄稼一个多小时就能收完粮食,还能顺利实现秸秆还田。要是以前单家单户经营,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一村民说。

很快1600亩土地流转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他们以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备耕、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分别投入、分别收获、分别销售的方式运行。

粗略统计,今年,该村受益土地流转的村民不下百十号人。不少人从事二、三产业,有人当上了“职业农民”、有人“跑”出个运输公司、有人当起专业经纪人……

郭岗村模式引起农业部关注

“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后,我们将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现代养殖业,村民不用出门就可打工,村民人均增收将超过5000元。”村干部保守地说。

郭岗村的土地流转模式引起了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的关注,他实地调研后饶有兴趣地说:“一个合作社13人,经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管种了全村2060口人的田,解放了劳动力900多人,增加了规模效益,把农民群众从传统生产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方向,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