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9版:文潮娱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90后”作家需要的是机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90后”作家需要的是机缘

后作家

谁的青春有我狂

上个月,14岁的扬州女孩赵千迪撰写的长篇小说《魔界少女》出版,她也被扬州作协“破格”吸收为会员。在此之前,13岁的西安女孩高璨已经是陕西省作协会员了,而15岁的成都小作家唐朝早在2005年底就已加入四川省作协,成为四川省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80后”作家正火热,转眼“90后”小作家已成书界新宠。在中国,凭借一本书获得百万元稿费的人屈指可数,但是“90后”作家阳阳的长篇小说《时光魔琴》便获得了120万元的稿费。唐朝的新书《把梦还给我》首印量达到5万册,版税也达到了畅销书作家的标准——10%。

“90后”,这些在大人们眼里仍然是孩子的作家,他们出书真的是天赋异禀还是市场炒作?赞扬之声不绝于耳,质疑之声却也此起彼伏。不管怎样,“90后”作家都在按自己的步调前进。如现居洛阳的少年作家窦蔻所言,磨刀,保持刀的锋利。

《谁的青春有我狂》,这是早在2006年就已逝去的“90后”作家吴子尤的代表作,或可作为“90后”的青春宣言。

窦蔻:

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长百岁

窦蔻,生于1994年10月20日,少年作家,现居洛阳。2007年出版小说《灰色少男紫色少女》,这已经是他的第四本书。

6岁时创作《窦蔻流浪记》,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窦蔻的名字开始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窦蔻6岁半上学,直接读小学五年级,随后断断续续在学校三年时间,完成中小学全部学业。窦蔻的父亲窦玉明是江苏人,母亲杨叶紫是洛阳人,两人都没固定的工作,因此窦蔻刚7个月大时就开始随父母“周游列城”,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30多个城市都留下了这一家三口辗转打工的身影。窦蔻高中毕业后,为了让窦蔻能在安静的环境下写书,考虑到洛阳文化底蕴浓厚,窦蔻父母将窦蔻带回了洛阳。昨日,窦蔻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用‘80后’、‘90后’来划分群体,无可厚非,我并不反感。”与之前80后作家出道时极力表现个性、拒绝统一划分的态度不同,“90后”的窦蔻倒是表现得很坦然。“我常看同龄人写的东西,跟他们互相学习。像蒋方舟,她的诙谐、雅洁和才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我们都有联系,也会互赠新书。不过准确地说,蒋方舟是‘80后’的尾,不能算做‘90后’。”

从出版第一本书时被怀疑父母替写,到第四本书出版,顶着“神童”的光环,窦蔻一路走得却并不轻松,质疑的声音从没有停止过。窦蔻表示:“对于善意的关心和批评,我都会虚心接受,而那些恶意的破坏,我会不屑一顾。就像我写的校园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源于我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人和事,虽然我的校园生活只有3年,但是那并不代表我没有写作的基础,质疑是没有道理的。有的人从幼儿园上到大学,几十年依然没什么东西可写。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说到曾经锋芒毕露的“80后”,窦蔻称:“网络时代,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量更大了。‘80后’那一代有些人马上就要迈入30岁的门槛,将要成为‘中年人’了,他们的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势。比如韩寒,他是‘80后’那一代的老大哥了,他以前的作品像一把刀,我常看,但是现在他注意力分散到赛车等其他方面了,这把刀已经锋芒不再。”而后,窦蔻称,自己要做的就是经常磨刀,保持刀的锋利,但是更新换代是正常的,“90后”作家同样会过气。

窦蔻表示,平时自己也喜欢贾平凹、莫言的作品,与老一代的作家相比,在经验和对事物深入的了解上,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的,这些需要多年的积累,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快却是新一代的优势所在。至于自己的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窦蔻则表示,既然是时间的考验,那就等时间吧,10年、20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

郭敬明(“80后”青春文学畅销书作家):

“90后”还沉浸在自我情感的宣泄和表现上

当初郭敬明加入作协,曾被质疑其年纪小、作品不够分量。对于年纪更小的“90后”相继被作协纳入其中,郭敬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觉得加入作协跟年龄大小并无关系,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出道10年,如今回望,作为“THE NEXT文学之新大赛”的评委,郭敬明称:“参加这次比赛的大部分都是‘90后’的文学爱好者,我也是十几岁出道,很有感慨。现在的孩子比我那个时候成熟得多,毕竟时代在发展,他们的生活阅历要比我那个时候丰富得多,但是写得好的还是少数,大部分‘90后’还是沉浸在自我情感的宣泄和表现上。”

谈及是否担心自己在青春文学上的地位被“90后”所取代,郭敬明表示,读者不是只需要一个作家,不是一个出来了一个就非要下去,作家多了对读者来说是件好事。“每个人都是在逐渐成长的,我也一样,或许随着年纪渐长,我将来会写30岁的人的生活,不是就一直写青春文学的,所以取代一说,我并不担心。”

对于市场炒作,郭敬明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适度的市场炒作并不必太过在意,任你作品再好,没有市场的认知度,其文学价值也无从体现。当然,对于作者来说,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作品打造好。

曹文轩(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他们并没有把自己拴在文学战车上

曹文轩一直担任“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他曾在多种场合发表他对青少年作家的看法,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幻城》都是他写的序。近日,他来到郑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不敢声称自己是青春文学之父,这个我做不了,别害我,但我和青春文学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谈及社会上对于少年作家的质疑,曹文轩称,看这些少年作家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们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才气是他们得以发达的根本所在。“我之所以为他们写序,是因为我被他们的才气深深折服。”曹文轩说,“但我们不能用惯性思维去看待‘80后’、‘90后’作家,他们并没把自己拴在文学战车上一直勇往直前,他们大多都是情之所至兴之所至,走到哪写到哪,说不定哪天说不写就不写了,或者走着走着就走到另外一个岔口了。”

至于“80后”、“90后”作家和传统作家的区别,曹文轩认为“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是两种价值观的人”。曹文轩称,“80后”和“90后”作家的写作更开放更自由,也可以说是没理想,他们甚至就没想过要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而老一辈作家都是理想化的,思想更纯粹,都是朝着文学家这个方向在努力;此外这两者的文风也不一样,“80后”和“90后”作家的文风以嘲讽、调侃、恢谐为主要语调,而老一辈作家则以庄重、正襟危坐的语调为主。

朱娟娟(接力出版社青春文学编辑部副主任):

迎合了青少年读者的需求

从2005年至今,接力出版社每年都会出版“萌芽系列”,总数已达七八十种。很多人认为出版社是在炒作青春文学及少年作家,对此朱娟娟接受采访时表示,出版社是市场化运作的,不会赔钱赚吆喝。

出版社之所以要出版成人眼中“孩子们”的书,朱娟娟称,首先是经济效益刺激,其次是培育新人,很多人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而且看到自己的文字付梓成书,对于年轻人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当然,他们的书还有着一大批固定读者群,50岁的作家很难写出给孩子们看的青春文学,而这些少年作家则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读者的需求。

赵萌(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市场推广部主任):

从《悲伤逆流成河》到《小时代》的出版发行,长江文艺近两年跟“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合作密切。对于新崛起的一批“90后”作家,赵萌表示,目前初中、高中的这批青春文学的主力阅读群体大部分还是在看“80后”的作品,“90后”的写手刚刚露头,还缺少强有力的代表人物。“80后”出来时形成了一股趋势,而“90后”这种称谓是在“80后”上的衍生,青春文学到了现在已成一种常态,可以说已经过了鼎盛期。赵萌说:“我们也在通过文学比赛等途径挖掘新生力量,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是他们要写出名堂却不太容易,不是他们的作品不行,而是他们现在需要机缘。”

[ 三言两拍 ]

何必大惊小怪

6岁时你在干什么?反正我对自己6岁的记忆全然无知。但是,我的采访对象——出生于1994年的窦蔻,在他6岁的时候(也就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正满大街找工作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专业创作并引起了轰动。

十二三岁时你在干什么?我掰掰指头算了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正在上初中,正在为努力考上一所重点高中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人家少年作家高璨、唐朝则已经在此年龄成为省作家协会中的一员,和三四十岁的成年作家平起平坐了。

都说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但这些少年作家们好像天赋异禀,小小年纪便做起了大人们的事业,而且做得有模有样,成绩优秀得让像我这样普通的成年人感觉汗颜。心存不甘的我还曾想装模作样对他们质疑一番,可静下心细想,孔融4岁让梨,甘罗12岁称相,缇萦15岁救父……从古至今,小小少年成大事者数不胜数。和古代的神童相比,在出版行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写本小说出本书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了。文化园地向来提倡百花争艳百家争鸣,“90后”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应该也算得上是文化百花园中的苞蕾,我们何必对这些少年作家大惊小怪呢?

“你也曾青春似我,我也会快意如你。”这是已故少年作家吴子尤送给李敖的话。甚是,甚是。杨宜锦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