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9版:文潮娱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1998年的《小武》到
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当年买完胶卷后 竟然只剩几块钱
从1998年的《小武》到
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比老谋子差得太远”

从1998年的《小武》到

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

十年一觉

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10年内拍摄了10多部艺术电影,从1998年推出的成名作《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再到《二十四城记》,他的影像世界正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他就是中国青年导演——贾樟柯。

11月23日,“回望贾樟柯《小武》十年”活动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现场不仅有赵涛、王宏伟等多位演员以及2000多名观众,就连著名学者陈丹青都前往捧场。

本版撰文 晚报记者 梁晨

[ 关于老贾 ]

“贾樟柯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

出生于1970年的贾樟柯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贾樟柯的影片中不难看出,他的电影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他曾连续两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两大单元最高奖项,被国际电影界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贾樟柯的电影很少在国内公映,但他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海外有一定的美誉度。美国研究世界电影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达德利·安德鲁就认为,“贾樟柯作为一位电影诗人,是中国给世界电影的最伟大的礼物”。安德鲁坦言其对“陈凯歌和张艺谋近期的电影感到非常失望,感觉这些电影都是从权力中心说话”。相反,他通过贾樟柯的电影“感觉到了真实的世界,和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世界。我所知道的中国,正是贾樟柯的电影所展现的中国,贾樟柯的电影能够领着人们去了解中国”。

[ 关于《小武》 ]

“一部以命相托的电影”

1998年,贾樟柯的《小武》横空出世颇受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首部反映个体生存现实的电影,贾樟柯一举成名。10年过去,贾樟柯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艰苦游走,而更重要的是,从《小武》开始,观众开始接受电影原来有这样一种“私化”与“诗化”的表达方式。“要说我这10年,很简单。10年前,我是一个想拍电影的学生,10年后,我是一个电影工作者。这10年,电影从没有离开过我,很感谢影迷接纳了小武和我,让这种电影表达得以存在。”贾樟柯回想当年买完胶卷后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的往事不胜唏嘘,“《小武》虽然是我的处女作,但它也凝聚了所有一起工作的朋友们的热情与努力,是一部以命相托的电影。”

[ 有此现象 ]

超九成大学生不识贾樟柯

贾樟柯蜚声海外影坛,曾斩获戛纳、威尼斯、鹿特丹等无数电影节的大小奖项,但是在武汉多所高校进行的“贾樟柯是谁”调查结果却颇有点让人费解——超过九成的大学生不知道贾樟柯,只有少数人听说过他的名字。面对“贾樟柯是谁”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韩国演员”、“搞网站的”、“房地产商”……

“超过九成的大学生不识贾樟柯”的调查结果在网络上披露后引起震动,为何这位国际知名的中国导演,却不为国内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大学生所认知?电影界资深人士郭曲波据此认为,这种现象固然与国内院线上片机制有关,但也说明当前大学生个人素养有问题。

记者在郑州的电影院进行了随机访问,“知道贾樟柯”的比例倒是高了一些,但不少人表示没有看过贾樟柯的电影,也有人表示“贾导的电影看不懂,有点闷”。

媒体评论者吴天平认为,大学生不知道贾樟柯与素质没什么大的联系:“我也不认识贾樟柯,在国内也没有看过他的电影,说明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并不热。文艺片大概都是这种待遇,在国外风光无限,在评奖的时候放几下,在大学放几下,很多人为之叫好。其他的时候拷贝就藏在贮藏室当做文物保护起来,少人问津。”

吴天平接着表示,人们不看贾樟柯的电影兴许有着院线体制的问题,但更多的恐怕也是这些所谓文艺导演们的通病,那就是将电影作为私家的思想工具把玩,正如古董或诗歌一般,大众觉得越来越难看,而专业人士觉得越看越好看。不过,贾导的片子在故事情节以及画面上,比老谋子差得太远。贾樟柯可能只是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因而拿奖也就特别卖力。

[ 主角连线 ]

愿意做时代的记录者

“没有人会专门为电影节拍电影”

记者:为什么你经常“单刀赴会”,在海外电影节屡有斩获?

贾樟柯:不是说非要让谁认可才算成功,问题在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政治同等重要,艺术作品的输出代表了国家的文化实力。很多国内票房不错的国产电影,只注重本土效果,却往往缺乏风格和国际化意识。

记者:现在对很多国外电影节而言,贾樟柯就像是一张中国名片,为什么他们格外青睐您的作品?

贾樟柯:也不仅仅是青睐我啊,张艺谋、李安都很受青睐。可能是这两年我比较勤劳一点,我希望这5年或是10年的时间内,能保证每年拍摄一部电影。

记者:您的电影在国内的票房并不理想,难道专门为电影节拿奖拍的?

贾樟柯:没有人会专门为电影节拍电影,这样就太局限了。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电影节这个窗口让自己的电影更有市场,国内电影票房不好跟参加电影节没有关系。电影本身是大众娱乐的产品,我很尊重这样的情况,但文化是金字塔,一定多元化的,只有商业电影是不对的,只是目前中国电影的环境不适合艺术影片生存。

记者:每个人拍电影都有目的,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表达自己,您拍电影是为了什么?

贾樟柯:我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前一段时间想完整地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把对中国当代的快速变化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最近一两年,希望能对电影本身带来新的东西,实验性会加强一点,当然这样观众就会更少。

记者:接下来准备拍什么电影?

贾樟柯:在筹备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我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在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书籍后,反而觉得自己对历史一无所知,特别是民国的历史,我下一个阶段想着能多拍一些有关历史的事件吧。

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的地下电影?

贾樟柯:这些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跟观众见面的地下电影,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比较关注中国当下的现实。在审查制度面前处理现实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很多导演就回到商业电影里面。

记者:从拍艺术片到尝试商业片,会不会担心像张艺谋那样被指责堕落?

贾樟柯:我不担心。如果有人批评的话,那就需要检讨自己。

记者:怎么看待好莱坞?

贾樟柯:好莱坞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既不成就我,也不影响我,就是说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记者:您希望自己在中国电影上占到怎样的一个位置?

贾樟柯:如果若干年后,人们提起这个导演,会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极速变化的几十年,可以看他的电影了解一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荣誉。如果有人能说我是个时代的记录者的话,就已经很高兴了。

[ 三言两拍 ]

艺术电影非主流

不知贾氏很正常

贾樟柯,五短身材,自《小武》一役,虽隐伏内地江湖10余年,却蜚声海外,似乎颇能印证“矮脚虎”潘长江的名言:浓缩的都是精华。不过,即使这贾氏有车载斗量之才学,经天纬地之能力,硬拿“识不识贾樟柯”作评判国民素质高低的标准很是不妥!

贾樟柯确实在海外影坛搏杀取回数十尊奖杯,但同样不可否认,他拍的电影极少在国内公映,即使手捧金狮的《三峡好人》在内地也没有挣到几两银子。当时,《三峡好人》碰撞《黄金甲》引发的贾樟柯与张伟平“口水仗”吸引不少看客围观,那场论战至今还被业界津津乐道,并被当做中国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正面交战的经典案例记录存档。正是在这场论战中,张伟平那句“贾樟柯对中国电影市场零影响”的评价让艺术电影拥趸痛彻心扉地感受到大制作带来的杀气。

其实,超过九成大学生不知道贾樟柯很自然,毕竟艺术电影并非影坛主流,目前在全国1274家影城的3500块大银幕上看到贾樟柯电影的概率比买彩票中奖高不了多少,不知贾氏,情有可原。毕竟,艺术电影要想在院线公映,要迈过审查、发行、放映三道坎,鉴于当前尚未建立分级制度、艺术电影拷贝数量有限以及影院追逐赚钱的心态,观众在大银幕看到贾樟柯电影的机会微乎其微。

艺术电影也好,商业电影也罢,其实两者没有太多的鸿沟,理应各有生存空间,好莱坞导演和明星就在用商业片赚钱,用艺术片得奖。至于那些拿“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贾樟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论调,权当听见佟湘玉说“俺的神呀!” 梁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