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 “病症”,认为中国一直错过诺贝尔奖,这涉及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11月30日《广州日报》)
民族素质与文理分科何干?
不可否认,朱先生的确指出了当下人才尤其是理科生的硬伤,无疑,一个不具备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对人类的建树必然高度有限。但我认为,这不是文理分科造成的,而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决定的,教育的功利、浮躁、媚俗倾向,不可能对受教育主体的价值观构造不发生任何影响。
而朱先生的建议在我看来之所以缺乏可操作性,就在于他其实是站在精英的视角审视教育体系的构成缺陷,而忽略了当下教育的实质问题,与人文情怀、民族素质、诺贝尔梦想等典型精英情结相比,普通阶层占据主流的中国社会,更需要的是确保教育公平,是各类人才如何最大限度获得受教育权利和出位的机会。而文理不分,除了封杀一批偏才者的教育出线权,还会让本已价值理念混乱不堪的教育更失去一分方向感。司欣
文理分科不过是教育功利的画皮
文理分科是中国教育承袭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产物。如果说,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的匮缺曾经构造了文理二元的历史必然性,时至今日,这种“历史必然性”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必然性”:高考指挥棒、升学率的压迫,使文理分科的教育格局有始无终、尾大不掉。
就现实观之,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正成为教育功利的画皮。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然后又通过知识的倾倒、几乎是蹂躏式的千锤百炼,使学生成为一架囫囵吞枣的知识接收装置,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增砖添瓦的目的。
不客气地讲,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而那些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百炼成钢的“人才”,则面临着知识体系上的千疮百孔,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立即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
中国能否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一种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体制,只能使我们的盼望渐行渐远。张若渔
取消分科的关键在“考”不在“学”
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现实教育模式就是这样。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什么以及学到了什么都是次要的,考什么以及考到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具体到被分科的学生,他们并不关心“民族的整体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之类的宏大命题,眼下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尽量少学一点东西,然后尽量多考一点分?正因为如此,学生和家长向来比较支持文理分科。
我们现在谈论取消文理分科,大多是站在为学生规划长远未来的“学以致用”的角度,而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却偏偏倾向于站在“考以取分”的角度。因此,取消文理分科的关键,实际上不在于让学生学什么,而在于让学生考什么。唯有首先改革考试制度,取消文理分科才不至于要么徒有虚名,要么怨声载道。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