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赵维莉:醒木折扇说故事
广告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赵维莉:醒木折扇说故事
赵维莉的语言天赋在儿时尽显

十年耕耘,十年探索,自1981年进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演播长篇文艺作品,赵维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播风格,并得到了广大听众和同行们的肯定。她的播讲风格融评书、小说、故事为一炉,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努力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追求贴近时代,贴近听众。1991年,赵维莉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小说连播研究会授予“全国电台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

“全国29人当选,评书界只有8人,这8个人里老的多、男的多。”彼时赵维莉刚刚40岁,这确实给了她巨大的鼓励。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时的我真的是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从个人来说,思想、性格相对于30岁时更加成熟;从行业来说,得到同行认可,有了一定地位;从家庭来说,孩子上中学,老人身体还算健康,不需要占用我太多时间。所以那几年我的状态特别好。”

更多赵维莉的故事,本期为您讲述。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 文/图

她的性格

“我是个急脾气,千万别在我干活时指手画脚”

“我是个急脾气,不喜欢受太多约束。和我处事最简单,你把活儿交给我,时间到了你拿结果就成,千万别在我干活的过程中指手画脚。”

好在台里的领导都知道她这个习惯,在工作中给予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保证她有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我最受不了那些磨磨叽叽的人,比如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常常会集中精力十几分钟干完自己的活儿,剩余的时间干其他的。”作为母亲,赵维莉的耐心在儿子身上有了体现,但仍然是急性情。“以前给儿子织毛衣,一定要熬夜织完,我做不到像有些妈妈那样,边看电视边聊天边织毛衣。后来织着织着我就觉得织毛衣对我而言完全是一件浪费生命的事,所以到儿子大一些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买毛衣。对有些人来说,织毛衣可能是一种休闲,但我宁愿用这些时间读书,不大量读书,怎么选出适合自己的故事啊?”

“不过现在看书的速度不及当初了,眼睛有些花了,走到哪儿都要戴老花镜,烦得不行又没办法。”追求效率的赵维莉一向不喜欢戴围巾、帽子之类的零碎东西,可老花镜现在要随身带——“为了随时能读到好故事啊”。

1992年,对于赵维莉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当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1992年下半年开始考察,郑州市最开始候选人是5000人,筛选后的正式候选人为1000人,然后再从1000人锐减为120人,然后又筛选掉30人。

“候选人那么多,我开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1992年年底,郑州市人大增开了一次常委会议。会议结束后,我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说:‘赵维莉,你被选上省人大代表啦!整个宣传口就你一个人。’我当时也挺吃惊的。”

她的童年 喜欢表演,模仿力特别强,学谁像谁

赵维莉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话剧团演员,出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自然耳濡目染,在儿时就表现出语言上的天赋。

她喜欢表演,模仿力特别强,几乎是学谁像谁,话剧团的叔叔、阿姨很喜欢她。夏天乘凉,冬日小坐,少不了叫小维莉来上一段。小维莉从不怯阵,说演就演,总能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1963年5月,我从北京转学来郑州,正巧赶上郑州市举办‘纪念七一少儿朗诵会’,我登台表演《红岩》里《小萝卜头的故事》,足足说了40分钟,最后拿到了第一名,给学校争得了荣誉。”回想起两个月前,学校不想要剧团子弟而出难题让他们考试的事儿,赵维莉自豪地笑了。

自那次一鸣惊人之后,赵维莉便成了学校里的活跃人物,人们亲切地称呼她“小萝卜头”,她也与评书、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停地参加演出话剧小组、合唱团兼指挥等一系列社会活动。这样一来,我爷爷不愿意了,爷爷不想让我走这条路,非常担心我的学习。后来老师家访,告诉爷爷说我学习很好,不用旁人管我,让他放心。从那之后,我算是自由啦,最不喜欢的手工劳动课,老师也放权给我,特批我可以看故事书。说句实在话,虽然兴趣爱好很多,像跳皮筋、打乒乓球,但学习一点也不觉得吃力,觉得是件非常轻松的事。”陷入少年回忆的赵维莉口若悬河,她感慨道,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学习太难了,小孩子们几乎没有玩的时间,乐趣太少了。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3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