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郑州唯一一座有山有水的公园,金水河哗啦啦蜿蜒穿过,紫荆山默默地陪伴着,有人说,这里是郑州最合适“恋爱”的场所。历史专家说,这里的山水有3600年历史了。老市民说,这里有郑州第一个外语岛、第一个标准老年健身园、第一个下沉式广场……节假日6万余人出入,假日高峰期可达16万人流量,这里已是省市举行公益活动的重要场所。 晚报记者 杨观军 马燕 实习生 赵毅/文 晚报记者 马健/图
1964年
挖湖造山6年 紫荆山公园正式开放
说起紫荆山,郑州市民都很熟悉,因为那里有当年郑州最豪华的百货大楼,有贯通花园路的南北大道紫荆山路。而紫荆山公园历史就更长了,为保护商代故址,1958年春由省政府在此建园。但公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杨志宏,公园办公室主任,平日喜欢摄影和保存资料,他讲了一个和“紫荆山”有关的美丽传说:据说,战国时的政治家子产春游护城河(如今的金水河)时,看到满山郁郁葱葱中映出紫红色的花,就问这是什么花,有一老者上前答道:很久以前,有一只无名鸟衔一粒黑色种子,掉在了这山上,从此山上就长出树来。每到春天,这树先开紫花,然后长出心脏形的叶子,人们就管这树叫紫荆树,这花就叫紫荆花。子产听后笑着说道:咱这儿,有河有水难得有山,这座山就叫紫荆山吧。
1958年建园时,这里还很荒凉,但山上有几棵摇曳的紫荆树,于是,就叫紫荆山公园了。从1958年春开建到1964年2月1日紫荆山公园正式开放,机关干部、学校学生挖湖造山,前后历时6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工农商学兵》雕塑前拍照很时髦
杨志宏翻出老照片说,老市民对紫荆山公园最有印象的是过去西门进去100多米处《工农商学兵》塑像,它是1966年由雕塑大师刘士铭和湖北艺术学院毕业生安志金先生一起为郑州紫荆山公园创作的,这组塑像艺术水准很高,当时也是公园特有的一道风景和标志景观,可以说上点年纪的郑州市民都在这个雕塑前拍过照。可惜后来公园改造时把它拆了。
据1995年从公园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马秀兰回忆,紫荆山公园夏天人很多,因为这里树多,还可以游泳,当时在西园游泳池中举办过游泳比赛。因为西园建有游泳池但不标准,后来又在东院建游泳池。
1978年 几十万人看灯展,没想到出了踩踏事故
“1978年搞灯展声势非常大,来观看的市民差不多有几十万人。从西郊的工厂到学校,各个单位都要出灯参加灯展活动,而且还要评选出名次,郑州的几个大棉纺厂、印染厂、电缆厂、省市郑纺机出的灯都很漂亮,扯着电线挂在树上,个个鲜艳夺目。”说到灯展,马秀兰眼神中流露兴奋和遗憾交织的复杂表情: “可能是因为‘文革’刚过去,十几年老百姓没有看到灯展这样富有民俗味的活动了,开展的时候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跟游行一样,本来是件好事,当时策划的也很好,就是布置的时候漏掉了一个细节,导致出了踩踏事故。”
“当时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东园的人从东门进,西园的人从西门进,两个园的游客从中间天桥通道上换园欣赏灯时出问题了,下面的通道门竟然没有打开,导致游人都挤在天桥上发生了事故,几个游人在事故中丧生。”马秀兰说“那次踩踏事故后,我们在现场光捡到的鞋子都拾了一大箩筐。”
因为这次事故,公园灯展停办了好几年,1982年灯展才恢复。
1984年 大学生创办外语岛,至今长盛不衰
提起紫荆山公园,不少市民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个地方,它就是紫荆山公园的外语岛。那里芳草萋萋,绿水环绕。
退休前一直在紫荆山公园负责宣传的崔强是紫荆山外语岛的见证人,现返聘回公园。她说,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江南北,北京、广州、上海等都市的外语角纷纷兴办起来。正在解放军南京外语学院读书的朱柳向父亲——省中医学院外语教授、著名书法家朱忠宝讲述了创办外语岛的想法,朱教授非常支持。于是朱柳和同学们向公园提出了创办外语岛的请求,公园也大力支持。
他们张贴广告、召开座谈会、发表演讲,还创作了外语岛岛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英语爱好者以及外国朋友也来到了外语岛,即使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至今外语岛长盛不衰,越办越红火,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24万外语爱好者来这里学习外语。
1990年 公园“破墙开店”,有了钱增加游乐项目
上世纪80年代末,全民经商,政府号召机关事业单位“破墙开店”。由于当时国家投资很少,怎么增加收入改变公园现状,成了职工们关心的事情。1990年,紫荆山公园开始“破墙开店”,把周围的围墙全部打掉,改成门面房。把饭店承包给公园职工,由其每年上交一定的费用。从金水路到城东路,至少有6家知名的饭店,如远洋饭店、花园酒店、国泰、天伦、迪士高饭店、大富豪等。
这种承包经营的模式,让之前每年只有几万元的公园在1993年年收入提高至150万元。有了钱,公园增加了游乐项目,还有各种花卉展览。“最有名的是当时菊花展览和柑橘展览,还有佛手。”马秀兰说,“当时在全市甚至全国,紫荆山公园的佛手都是最有名的。那时广州园林局来公园购买,然后出口到香港。”
1997年
拆墙透绿,公园首次美丽蜕变
根据郑州市委、市政府“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的号召,1997年8月份开始,紫荆山公园拆除了沿街建筑物及公园内的非园林设施建筑,共拆除建筑面积2427.8平方米。加之前几年拆除的临时建筑和15个游乐项目,共计拆除建筑物13700多平方米,恢复绿地17800多平方米。1997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紫荆山公园西园改建为绿化广场。该广场先后收到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城市的38个单位的规划设计方案62个。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意见,专家反复评审,最后确定了方案,并定名为紫荆广场。
建成后的紫荆广场规划占地面积5.51万平方米,其中绿化占地54.6%,水面占地7.26%,硬化占地38.11%,布置有喷泉、浮雕、雕塑、现代灯饰、草坪和各种花木。
2005年至今
公园越变越美,将要建水文化广场
2005年,市园林局成立,郑州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这让紫荆山公园的发展再次得到契机。
紫荆山公园主任姚峰介绍,近两年,公园先后完成硬化面积8816平方米和548米挡墙。2006年投资400多万元,公园进行了基础设施和道路修建。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绿城变花城”,公园引进了大批观花树种,购进大量的植物造型树。广场上达到了一年四季有鲜花,重大节日或活动有立体花坛。
去年年底,《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按照这个规划,将来要在紫荆山公园东园入口处建一个中型的紫荆水文化广场,把公园东湖和金水河连起来。姚峰告诉记者,2009年紫荆山公园“预计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园林绿化的改造,主要工程是进行水体改造,如东湖的水系,增加环形栈道,增强市民的亲水性。将要建造的紫荆水文化广场,将是集多功能、多元化、多情趣为一身的独具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