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2版: 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施粥亭开4年了,和金融危机没关系
1212qhc
1212zud
f1201tjth
f1118pkt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做善事的温州老人们说,他们去年开销10万元,一直受政府隐性支持
施粥亭开4年了,和金融危机没关系
网友说,这种民间慈善行为最宝贵的是始终保持质朴的品格,不带任何功利性
领到粥的人都津津有味地吃粥
琳琅满目的下粥小菜

近日,关于温州施粥亭的事被媒体报道,一些相关照片也在网上流传开来。大多数人看了照片,理解为金融危机让温州这样发达的地方都要靠“施粥”来帮危济困。甚至有名为《网友热议温州“施粥摊”盼全国推广渡难关》的帖子,点击量上万。对此,记者走访了温州施粥亭,老人们说:“施粥与金融危机没关系。”

每天做粥要50公斤米

12月5日早上7时,记者来到温州市鹿城区永东路社区九州小区,4幢B楼一层的一间屋子大门已开,门口挂着“红日亭”三个大字,这就是网上盛传的温州施粥摊“根据地”了。

负责炒菜的朱碎娇老人正在炒咸菜豆干。负责煮粥的陈松垚老人边忙活边介绍说,直径32厘米的大高压锅,每天他要煮18锅,光大米每天就要用50公斤。7时40分,饭菜都准备就绪后被送至500米外的华盖广场。8个老婆婆开始忙着把粥和菜盛好。不锈钢的碗都消过毒,菜是自助的,谁想吃哪个自己选。8时整,是每天供应热粥小菜的固定时间。这时,上百个前来吃粥的人已排了很长的队。

周日来喝粥的超过600人

从安徽到温州7年的钱光宇,在温州开了一家理发店,当了小老板,他的生意曾经很红火,没想到妻子半年前卷款离去至今未归,所以现在他“一无所有”。说起吃粥,他苦笑着说:“在离开温州到别处创业之前,我想来吃这碗粥,可以说是吃粥明志。”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个多小时里来吃粥的有400多人。老人们说,到了周日会超过600人。来喝粥的人群中每天都会有新面孔,比如钱光宇这样一时落魄的外地年轻人,但80%的人是经常出现的,还有一些是为了捐钱而特地赶来喝粥的。

一直有政府隐性支持

一开始,施粥亭曾被质疑“影响市容”。

“靠的就是政府部门对民间慈善的隐性支持。”经办此事的华盖社区主任章碎英深有感触。为这个被认定成违章建筑的大棚,章碎英向有关部门为老人们“担保”:决不会出现影响市容影响交通的情况。今年5月1日,社区里向规划部门“报批”,并将原来的大棚扩大了。

周忠是温州市政园林局公园管理处主任,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公园管理处对老人在华盖广场摆施粥摊有过不同意见。后来老人们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把公园管理处的人打动了,不仅同意他们在公园设点,而且在公园增设了厕所,还特意安排两名清洁工帮助清理现场卫生。

“没有这些背后的支持,我们一帮老家伙光有善心,什么事也办不成啊!”朱碎娇老人说,每年夏天烧“伏茶”,温州中医院都专门免费给他们提供中草药。他们的锅炉用柴油,石油公司不但议价保障供应,而且每周送货上门。在他们刚起步最困难的时候,五马街道办事处给他们送来了1吨大米和1.5万元现金。社区和新青年志愿者都常来现场帮他们维持秩序。

现在摆摊施粥似乎“名正言顺”起来。但是大家还有一个心愿:榕树下临时搭建的这个“红日亭”不是长久之计,期待在旧城改建中被拆迁的红日亭,能早日规划重建,有一个真正的老人亭。

施粥亭一天的费用要600元

“现在来吃粥的人为什么这么多?是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慕名而来的人有的这样问。朱永麟老伯却说:“不是的,施粥与金融危机没关系。我们施粥不是从今年开始的,从4年前就开始了。”他还介绍说,红日亭的老人走了一茬又来一茬,现在这批共有23人。叶宝春是红日亭的总负责人,这位在温州一速冻食品工厂退休的老工人,由于拆迁搬到了新城的新田园杨府山,每天要坐10站公交车到红日亭。

管理发票的张明新老人拿出账本,告诉记者:“12月2日,当天收到捐款3100元。4日,接受社会捐款5140元。每一笔收款,我们都会给一个收据并公布。2007年,这个粥摊的费用大概在10万元左右。现在光是米和小菜的花费,一天的费用差不多就要600元。今年11月份,我们接收现金捐款3.1万元,开支1万多元。”在钱款有剩余的情况下,老人们会定期给福利院和聋哑学校的孩子送去一些礼物和钱。

“在全国上出名后,来捐款喝粥的人特别多。前两天,一个鞋企老板买来1000公斤大米,一位董事长送来1吨大米,还有个小孩儿捐了100元。我还经常接到米店打来的电话,让我们每月去拿米。”张明新激动地说,社会各界对施粥亭的捐助越来越多。

朱永麟是这个团队的财务,他说:“现在给我们捐款的人很多,我们在银行开了户,这样账目很清晰。现在,我们账户里有20多万。”

“慈善从来没有很高的门槛,一碗粥也能实现”

11月27日,关于温州施粥亭的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老人们的善举。大多数人看了照片,理解为金融危机,让温州这样发达地区都要靠“施粥”来帮危济困。某门户网站上一篇名为《网友热议温州“施粥摊”盼全国推广渡难关》的引来上万点击量。

对此,许多知情网友却从另一个角度表示不解:为什么大多数网友不能相信这是自发的民间慈善行为,而宁愿理解为“饥民图”呢?他们认为这是对慈善精神的亵渎。“蓝色的天空”“佛洛依德”等网友说:“它不是金融危机下的产物,也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种具备常态性质的民间慈善行为,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始终保持质朴的慈善品格,不带任何功利性。”

有专家认为,老人们的这种行为,没有依赖现代的慈善制度却能运行自如,靠的是大家的爱心、道德和信义。“我们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慈善传统的一种复苏。同时,这种越来越多的民间善举的存在,说明了慈善从来就没有很高的门槛,通过一碗粥也能实现。”

温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工作人员说:“举办‘施粥摊’的老人们目前尚未成为正式登记的民间组织,他们的善举,完全是群众自发的。”据《浙江日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