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11 于顺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11 于顺德
20名候选人事迹简介(下)

男,44岁,永煤集团永贵能源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04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他肩负着集团公司“打造第二个永煤集团”的重托,带人不远千里从中原大地到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开始创业。面对恶劣的治安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于顺德迎难而上,用4年的时间,获得了50亿吨优质煤炭资源,超过了集团公司本部资源的总和,市值60多亿元,实现了贵州本地国有煤炭企业1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誉为“永贵发展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员工按照一帮一的形式,捐款50多万元,资助当地8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已有12名圆了大学梦。于顺德带领河南矿工,在云贵高原上塑造了河南人诚信、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打造了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也为河南人赢得了掌声、鲜花和尊重。

男,36岁,洛阳移动公司栾川分公司网络部主任。

1991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山区从事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行程足迹可以绕地球16圈,九年如一日把信息送到大山深处,完成了全省难度最大的“村村通电话”工程,乡亲们亲切称他为“山村信息使者”。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他长期资助4名深山留守儿童,被网友称为“山村文明播火者”。在他的事迹影响下,移动公司及社会上的一些青年志愿者自发组织20多批近千余人分别开赴河南各地深山区开展“爱心接力”行动,历年资助贫困儿童共1600名,贫困大学生300名,山区贫困教师200名。四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在灾区完成应急通信保障本职工作后,主动加入当地通信抢险分队,数十次进入龙门山重灾区,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抗震救灾青年英模”。

郑州市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陇海大院社区居民高新海, 32年前在下乡当知青时因患急性横贯型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照顾他的亲人离世后,高新海和年迈的母亲更加困难。当不幸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自发形成了爱心群体,默默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在32年的漫长岁月里,当年的一些老邻居已搬往他处,仍不忘抽空来看看,而新邻居们又纷纷加入到爱心队列中,一如既往的关心帮助着这个特困家庭,爱心接力传了一代又一代。和谐的邻里关系,也使高新海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用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的人们去办急事。陇海大院邻里互助的爱心群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男,57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医生。

从医30多年来,他坚持每年9次义务为本村儿童预防接种,为本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作两次免费体检,每逢双月15日为敬老院老人义务看病体检身体。尽管收入不高,但他却资助了3名河南医科大学贫困生完成学业,并出资为本村建校、修路,为群众购买各种书籍5000余册。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全国百佳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他将自己所获全国劳模等各类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村党支部,用于救助困难户和发展村公益事业。2006年马文芳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同年10月马文芳作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参加了“全国健康卫士楷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 2007年8月,他的“爱心诊所”被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定为大学生实践基地。

女,42岁,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管理中心副主任。

自2001年起,她相继开办了拖把厂、手套厂和羊毛羊绒纺织项目,先后使200多名失待业人员实现就业,目前安置残疾员工147人,闯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为了照顾残疾员工的生活,邵均克说服丈夫把家搬到厂里,成为残疾员工的“小厂长”、“大家长”、“好校长”。她将自家的炉具生活用具全部拿到厂里办起了食堂,解决了离家较远的40多名残疾员工的食宿问题。邵均克用她那慈母般的关爱和呵护,为残疾员工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今年4月份,省委下发了开展向邵均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好”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5年3月,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研究中心接受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所委托,承担了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的研制任务,在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申长雨教授主持带领下,该中心经过两年半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历经上百次的反复实验,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务,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航天要求,部分指标优于美国和俄罗斯同类产品。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该中心受到了总装备部的表扬,获得“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作出贡献”的荣誉奖牌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奖牌。河南省总工会向申长雨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颁发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

男,44岁,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

他担任总经理以来,团结带领孟电集团员工奋发进取,连上8个大项目,使孟电集团滚动发展成为由热力公司、水泥公司、房地产公司等5家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2007年,上缴税金达1.17亿元,连续3年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增幅居新乡市第一位。投资1.7亿元,在全省第一家建成了两台75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和循环水处理系统。为了配合国家对小火电的整治,他主动组织人员对8台总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实施了爆破拆除,并为此承担了10.3亿元的经济损失。他热心公益事业,孟电集团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支持公益事业。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范海涛主动缴纳10万元“特殊党费”支援灾区。范海涛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50多项荣誉称号。

200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男,72岁,浚县农科所所长。

1964年开始主持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加代繁育种子,到目前已在海南玉米育种基地度过了42个春节。先后选育出玉米新品种3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0个。浚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省内外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2007年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68.88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64.78公斤的纪录。2008年50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实现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平均亩产超吨半粮。万亩玉米核心区平均亩产831.4公斤,首创万亩核心区国内连片种植和全国玉米面积最高产量两项纪录;万亩核心区内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946.44公斤,创黄淮海地区纪录。自1992年至今他先后被授予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男,20岁,河南省司法警官学院学生,信阳市潢川人。

2006年12月29日凌晨1时许,张雷乘坐的卧铺大客车突然翻倒在公路边,车的前半部悬于水塘之上,车上19位乘客几乎都被撞得头破血流,昏迷不醒。在这一车人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满脸是血的张雷挺身而出,砸破车窗,把十几个处于昏迷中的人一个个救出。2006年11月中旬,在二七纪念塔附近,见义勇为的张雷曾赤手空拳擒下抢包的持刀歹徒。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他就赶到灾区当志愿者,工作中胳膊严重受伤。2008年10月4日他把一个胳膊摔成严重骨折孤苦无助的留守儿童,亲自送往洛阳白马寺义务救治。在他20年的人生经历中不知有多少舍己救人的义举,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教育时报》、《信阳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感人事迹。河南省司法警官学院党委授予张雷“先进个人”、“文明标兵”等称号和个人三等功,他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团员”。

男,48岁,灵宝市朱阳镇邮政支局投递员。

参加工作26年来一直在朱阳——蒲陈沟这条步班邮路上从事投递工作,该段道属于秦岭山区,路况险峻,住户分散,共有7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往返路程135公里,26年来他累计行程达36万多公里,总共穿破了300余双鞋,用破了33个邮包。26年来陪伴他的是一个20多公斤的大邮包、一把镰刀、一个手电筒、一个历经多年的水壶。他每年投递报纸18000多份、杂志300多份、函件1200多封、包裹1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架起了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2002年他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服务标兵”、河南省邮政系统“突出贡献者”。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