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12版:中原金融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计承江 金融澎湃亦从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计承江 金融澎湃亦从容
晚报记者 程相伟 来从严/文 吴琳/图

30年来,龙跃于渊,改革开放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目前身处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位置的计承江来说,感触可能会更加深刻和独特。

经历了从“大一统”体制向“分业经营”的转变,计承江在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了三十多年。作为30年金融行业改革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计承江毫无疑问是对金融行业感情最深、最有话语权的人之一。

30年改革风云变幻,他与金融紧紧相连,他将青春、激情、执著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金融事业。正如计承江所言:改革,并未止步,它仍然在路上……

风雨三十年共走过

30年,在人生的生命长河中足以留下厚重的岁月痕迹。如果要纪念中原金融改革30年,作为这个行业的有力见证人,计承江对这个行业30年来的改革开放,有着太多的深切感受与记忆。

掀开尘封的30年历史,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萌动,计承江步入当时的安徽省人民银行工作。一路走来,计承江始终坚持战斗在金融业的一线。“我从事央行工作已30多年,曾在信贷、外汇、计划等多个基层央行岗位工作。”2004年6月,计承江调任郑州,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工作至今。“伴随着改革开放和30年的金融业改革发展一路走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金融业的变革等,确实有很多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经历。”回望往昔,计承江万分感慨。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风风雨雨走过了三十年,计承江也亲身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由弱转强的华丽蝶变。

“早在1978年,银行业资产总量不过数千亿元,然而现在已超过几十万亿元;信贷资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已下降到8%左右,其中已股改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更低。”计承江介绍说。

在这不平凡的30年历程中,中国金融业唱响了一曲华丽颂歌。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运行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金融业务得到不断拓展和创新,利率汇率的形成机制日趋市场化,金融法制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得到完善。

“随着中国金融业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逐渐增强,对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促进作用。”计承江表示。

亲历金融业重大转折

作为30年间一直在人民银行系统工作的“老金融人”,计承江亲身经历了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风风雨雨。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的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计承江回忆说。1978年,中国金融开始针对这种单一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一直到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才不再直接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开始独立行使信贷管理和货币发行权,真正发挥起中央银行的职能。

1985年后,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得到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开始走向市场化的转变与探索。“当时恢复和成立了一批商业银行,也组建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逐步地,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各种外资银行也纷纷设立并逐步得到规范,丰富了中国的金融市场。”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行的“统存统贷”资金管理方式,由于不利于银行存款增加、不利于基层银行因地制宜地使用信贷资金,在1979年予以取消了,改为存贷款差额控制的办法。“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基层银行组织存款用好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使派生存款过程在存贷挂钩的基础上得以延展。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交易所、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全面启动。”

分业监管格局政策的实施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统一监管保险市场。这样,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更有利于央行在整体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督管理职责。”计承江说。

“郑州现象”演绎金融奇迹

作为河南的一名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会感受到中原金融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巨大变化。“从1988年开始,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在河南省陆续设立分支机构,并创造了各自系统的奇迹,一度在全国形成了‘金融郑州现象’,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已悉数莅临郑州。”计承江说。

时针拨回到1979年,城市信用社最先在我省出现。后来演变为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全省有9家城市商行。信托机构、证券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过改革,邮政储蓄还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今年汇丰银行也在郑州设立了分支机构,标志着河南金融业对外开放迈出了一大步。”

金融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金融机构实力迅速提升,融资规模突飞猛进,贷款总量飞速增长,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近1.5万亿元,是1978年末的327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6万亿元,是1978年末的106.3倍。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52亿元,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提升消费层次发挥了积极作用。

“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创新领域拓宽,改革创新稳步推进,经营效益明显提高。”计承江介绍说,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河南省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行业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创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有效地满足了居民多方位的金融需求,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

金融改变百姓生活

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0年来,中国的金融业改革一直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入推进。计承江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几乎人人都要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直接或间接地接受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几十年来中国金融业始终不断总结、深化改革发展、创新业务品种,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利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服务,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

“以前到银行存款我们都得拿存折到银行柜台办理,并且跨行、异地转账还非常麻烦,时间也比较长。如今随着金融电子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尤其是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银行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计承江说,从银行卡业务、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的迅速发展,到通过信用卡实现“先消费、后还款”,都极大方便了百姓的经济生活。

“老百姓用一张卡基本上就能完成水费、电费、通信费、发工资等业务。一些银行还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了代客理财业务,百姓通过银行也可以买保险、买基金。我认为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和改变着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投资消费理念。”

创造性地把握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融通资金、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几十年间躬耕在金融业一线的计承江,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2004年,初来河南的计承江就敏锐地发现了全省银行业在信贷投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当时国家做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决策,河南省一些金融机构对政策片面理解,对贷款投放采取了“一刀切”的紧缩做法,导致2004年上半年河南省信贷投入增速锐减。

“金融宏观调控绝不是不支持经济发展,也不能不论青红皂白一刀切。”和中国金融业同呼吸30余年的计承江说,这也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他在宏观调控中积累的经验。他旗帜鲜明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要求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有保有压,确保信贷适度增长。

计承江的建议引起了来豫调研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该领导随后向国务院提交了专题报告,强调了信贷调控工作要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全国下一步的信贷调控工作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必定面临上升压力,金融业也难逃历史规律。对于竞争,计承江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河南金融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金融企业只有适应时代新变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把握各种机遇,迎接和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

作为经济大省,河南需要继续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引导建立和健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达的金融产业体系。同时,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努力把郑州建成金融机构密集、运行高效、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强河南省金融业的聚集力、辐射力,提高河南省金融业的竞争力。

“面对金融市场格局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金融业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可以说,金融业的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计承江仍将一路高歌,继续谱写人生美丽的乐章。

回望感言

30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循序渐进进行了深化改革,金融组织体系得到完善,金融业务得到不断拓展和创新。30年来,中原金融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和竞争力也迅速提升,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经营效益也明显提高。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金融企业只有适应时代的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理念,谋求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把握各种机遇,迎接和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

现在,我国的银行业务已由原先仅有的存款、贷款、结算扩展到现在品种多样的业务结构体系,中间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丰富的金融业务在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投资消费理念。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