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特定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方言
小邮局里的“忘年交”
广告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方言

“迷门”在郑州

上世纪80年代,老城区的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时,感觉老郑州方言已经合不上时代的节拍,无法与一些现象一一对应。于是,其中思维活跃者就创造了“兑大笛”、“点儿”、“叨菜”、“拔丝儿”、“门”等俚语,周围人认可后逐渐在郑州及周边郊县流传开来。“迷门”就属于这类新生代方言。

“迷门”是如何形成的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向阳区革委会(现管城区委)南边不远,向阳路(现管城街)路东有幢南北走向的三层楼,附近居民叫它“三楼”。它东边有幢东西走向的四层楼,俗称“四楼”。这两幢早已被拆的楼,是那个年代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住户分居于走廊两边,每层都有公用水房、厕所。当时老城区居民住的大都是平房,不是一户独居,就是多家合居一个院。平房参差错落的红瓦或灰瓦屋顶,各具特色的双扇木屋门或木院门极易辨认。住平房者到这两幢楼找人,走进光线昏暗的走廊,乍一看,楼内每家的单扇木门都一样,如果不细看门牌号,常常会敲错门或走错门。

后来的某天,老城区一帮年轻孩子在夏夜的路灯下乘凉,说起这种现象,我一个街坊忽然来了灵感,将其总结为“迷门”。因而,“迷门”成为方言后便有了“走错门”、“敲错门”之意。

1954年10月30日,省委省政府从开封迁至郑州,按规划新修了纬一路、纬二路……经一路、经二路……这些柏油路皆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老城区除了东大街、西大街、向阳路(现管城街-南大街)、北大街等比较直和宽外,余下的不是曲里拐弯的胡同,就是窄路。许多路口建筑物又大都相仿,尤其是天黑之后,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到底该走哪条路才能尽快回家。

于是,老城区年轻人也把“迷路”称为“迷门”。随着“言龄”增长,方言“迷门”与时俱进,添了诸多新意思。

“迷门”意思是“迷茫”、“茫然”:“近些年来市区越来越大,许多才修的新路我没去过。若问郑东新区的路咋走,我这个‘老郑州’真的迷门。”

崔清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