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手机、电话、QQ、E-mail等通讯工具的方便快捷,使我和许多人一样去邮局寄信的次数少了,可是关于七里河边那家小邮局的思绪却在我脑海中时不时闪过……
2000年春天我到郑州东南郊七里河边的一家汽配城工作,那时的我结交了很多天南地北的笔友,总是有大批的信件需要寄,但是那附近没有邮局,我只能等到休息的时候,骑半个多小时的车子跑到东明路邮局去寄信。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七里河边上开了一家小邮局,连仓库带营业厅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不大的营业厅里摆着一张柜台,上面的糨糊、纸笔、邮编地址簿之类的物品一应俱全。
刚开业的时候,去办理业务的人并不多,这家小邮局只有两位员工,男的姓徐,女的姓张,虽然他们已经50多岁了,但是对待工作很是认真负责,每次我的信件都比较多,有时候由于自己的疏忽,有的信封上没有写邮编,还有的忘了写地址,徐师傅就带上一副老花眼镜,一封一封地帮我检查,找出那些“漏网之鱼”后,他就提醒我把邮编地址补写上去……
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是买了邮票,自己一张一张地贴好再投到邮筒里,后来我嫌太麻烦了,干脆把信件直接交给他们,由他们来帮忙贴邮票发信;有时没进门就听到张阿姨在打邮戳,那邮戳砸在信封上的声音短促而有力,听着很得劲儿……
(二)
那时候手机的价格不菲,我也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部黑白屏的手机。一天中午,我在小邮局里寄信时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聊完后我随手就把手机放在柜台上,开始写信封上的地址,回到办公室才想起我把手机忘在了小邮局里,我急忙回去找,徐师傅从柜台下面拿出一部手机,那正是我新买的手机,原来我走后,徐师傅发现了它,就收起来等着我来领取。事后徐师傅对我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昧,否则良心会不安的!”至今徐师傅的这句话还让我记忆犹新。
去的次数多了,我和小邮局里的这两位老员工成了好朋友,不寄信的时候我也会抽空过去和他们聊天,因为他们都是老郑州人,听他们讲老郑州的趣闻轶事,也让我这个外地来郑的打工仔增长了不少知识,也使我渐渐地爱上了郑州这座城市。
(三)
后来我从那家汽配城辞职了,由于走得匆忙,也没有去跟小邮局里的两位好友道别。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有时我会想,几年来郑州东区发展建设得这么快,那家不起眼的小邮局会不会被拆掉?
上周末,我办事路过那里,发现那家小邮局依然存在着,只是里面的员工换成了两个年轻的女孩,我问起了徐师傅和张阿姨的消息,她们告诉我说已经退休了,我只好失望地离开了,走出很远再回头看看小邮局那绿色的门头,又一次让我想起了这里面曾经有两位我的“忘年交”好朋友,不知他们能不能记起8年前那个爱寄信的年轻人……宋小昆/文
似乎城市的变迁都是在悄悄地进行。我们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这些变化。直到某一天,我们才突然惊喜地发现这个城市已经延展,旧貌已换新颜。而那些曾经的故事,那些美好的往昔和那原本熟悉的村庄、道路、建筑则逐渐变成人们心底的一段记忆。
请把您对郑州最有感情、最真实的记忆和点滴写下来,一条路、一个院、一栋楼、一棵树,我们通过这些特写和您一起咀嚼岁月,体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