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湖北黄冈中学,第一节上课铃响过之后。黄冈中学校办公室的徐老师费力地打开布满灰尘的门锁,语气平静地告诉记者:“你听过的神话全在里面。”从1978年开始,黄冈中学在高考和奥赛这两个标尺上的无限风光,让他们成为中国教改的榜样。而在各地纷纷模仿下,黄冈中学自己的“奥赛”成绩和高考成绩这两年却开始徘徊不前。“其实这里本没有神话。”今年刚从黄冈中学返聘岗位上退下来的数学教师胡明英对记者说。黄冈中学的教改,成了中国教育改革巨变的投影。
村镇中学变身省“样板学校”
当初的黄冈中学是个“村镇中学”,上世纪70年代末,整个学校没有一栋楼房,下雨的时候,教师宿舍周围都是泥。1977年,尘封10年的高考开始恢复。但当年的黄冈中学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学校的学生平日不是到农场帮农民种菜,就是去周围的工厂帮工。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270名考生只有43人考取了大学。高考首役,百年黄冈一败涂地,甚至还不如一城之内的黄州中学。第二年,地委主管文教的副书记亲任校党委书记,决定主抓教学。
当时,我国高中还是两年制,而学校急于打一个翻身仗,从新招学生中抽出23名基础较好的学生集中训练,一年后就送上高考前线。1979年高考成绩揭榜,该校有107人考上大学,绝对位居湖北省第一,该省理科前10名学生,黄冈就占了7名,并且包揽了前4名。而当初集训的23人中,13人考上了名牌大学。
“从那一年,黄冈中学开始名震湖北。”现任校长陈鼎常回忆,教委、教育厅开始关注这所村镇中学,省里开始有人下来听汇报了,后来干脆将其纳入全省4所“样板学校”中的一所。而该校升学率也稳步上升,到1982年,已达到54.16%,率先过半。
高考制度恢复带来的“独木桥效应”由此开始凸显。升学率面前,中国基础教育开始出现“育分不育人”的教育歧向,甚至有人提出“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在中学教育阶段,题海战术普遍盛行,师生均苦不堪言。
校长放权为创造“神话”打基础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4年,张庭良出任黄冈中学校长,他决定把刚“到手”的权放出去。后来的一份调研材料认为,黄冈神话的基础就在这里打下了。
与此同时,教学改革也迅速推进。1984年,学校提出了一度让家长很难接受的“五不”原则,即坚决不办补习班,不收复读生,不按成绩编班,不加班加点,不实行留级制度。这还不够,学校又出台了四个“一样”:初中和高中一个样,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一个样,文科和理科一个样,其他学科和主要学科一个样。
“高考后不用担心学校找我们算账。”年过花甲的英语教师亢玉枝告诉记者,因为学校“不注重结果,而注重过程”。
第二课堂活动促成“黄冈神话”
在“注重过程”的制度激励下,学校全面展开第二课堂活动。
黄冈中学91届毕业生牛建华回忆,当时黄冈中学每个星期都有物理晚会、英语晚会等各个学科的兴趣爱好者“沙龙”,除此之外,还有美育节和大大小小的兴趣小组,每一个学生差不多都能找到自己的团体。当年一个名为“呼唤少年英才”的调研组初步统计,黄冈中学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达28种之多。
尽管经历了中学扩招潮等多项变动,但黄冈的第二课堂这一传统一直被保留到现在。
“有的学生在某个或几个学科方面冒尖,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有专长,有的学生在唱歌方面有特长,但有更多学生默默无闻,这样他们的自尊心可能会受挫伤,所以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表现自己和增强自信的机会。”张庭良认为,学校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出乎许多忧心忡忡的家长的意料之外,第二课堂似乎丝毫没有影响教学质量,黄冈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反而直线上升,到1990年竟然突破了90%。而由于学生的兴趣特长被充分挖掘,某些专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1986年,高二学生林强突然出现在国际奥数的领奖台上,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一时间访者如织,而各种不知真假的“黄冈密卷”也开始流传于全国各所中学的师生案头。“黄冈神话”从此由湖北大步走向全国,声名远扬。
素质教育20年了,路还没找对
神话终有“去魅”的那天,黄冈中学也不例外。不久后的“教育产业化”的大势从高校一路倾泻下来,各地重点中学亦不能幸免。圈地、扩招,这些高校无不用其极的“做强做大”的方式,也在中学上演,黄冈中学也迫不及待地将每个年级6个班一路扩到23个班。
“以前每个年级300个学生时,成绩比较容易保持均衡,现在学生多了,成绩参差不齐,学校不得不采取‘通识教育+英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位曾在黄冈任教多年的老师表示,“因材施教不是去编奥赛班,现在全国成风的这种编班不是我们的初衷。”
据这位老师回忆,黄冈中学曾经设有一个特殊的研究机构,就是“防差转差科研组”,组里的老师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天赋的能力,都具有成功的可能性,教师应该努力去唤醒沉睡的大多数,努力去发掘每一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
“如今,学生的负担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20多年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没有探索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今已经70多岁的张庭良这样说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