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9版:郑州县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现实版“红旗渠”正在开挖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现实版“红旗渠”正在开挖
挖渠的是严重缺水的巩义涉村镇北庄村村民
800米的引水山洞已经挖了400米
杨小周和康富山从山洞走出来,边走边商量下一步的计划。
村民们风餐露宿加班加点赶工程

挖渠的是严重缺水的巩义涉村镇北庄村村民

800米的引水山洞已经挖了400米

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地处嵩山北部,长期以来那里严重缺水,不少人因为缺水娶不上媳妇,不少人因争水大动干戈。尽管几代人为解决水的问题曾付出过艰辛的努力,但这里的人们依然是“靠天吃水”。今年,北庄村的村干部下决心改变现状,要带领全村的老百姓开凿一条800多米的穿山隧道,把山背后甘甜的泉水引到家家户户,引到田间地头。经过半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村民们用简陋的设备开凿出了400米长的山洞。

晚报记者 周炜卿

通讯员 长有 利娜 崔静 文/图

因为缺水,村里不少人打光棍

北庄村地处巩义市南部山区的青龙山下,全村7个村民组,520户,2170口人,全村共有1200亩耕地,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6亩。要说北庄村最缺的不是钱也不是地,而是水。“北庄人惜水如用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首民谣就是北庄村缺水的真实写照。北庄村吃水要到几里外的邻村或涉村镇去人挑车拉。

83岁的康英贤老人介绍,从他记事起村里人就为争水经常发生矛盾。二组的杨小孬为了一早抢到水,那一年天都很冷了,他竟把门板放到井上,自己躺在上边睡觉,心想这次说啥也会弄到一担好水。没承想他睡着了,别人把他抬到了一边,他也没发觉,当他醒来时,井里的水快被抢光了。他又气又恼,拿起扁担对着挑水的人乱抡起来,这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到现在人们还记得。

51岁的村民康富鹏对记者说:“俺有文化,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会唱戏,长的样子也不差,身体条件又好,年轻的时候也有人提过几次亲,但都因为俺村里缺水没有姑娘愿嫁。俺村像俺这样的光棍有二三十个。”

几十年四处找水,还是靠天吃水

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北庄村曾先后打了几眼水井,可由于地处贫水地带,这些季节性泉水稍旱即枯。

为了摆脱吃水难的问题,该村在1972年就计划开凿村北冷沟1300米山洞引水。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差,凿出的山洞没有通风设备,又遇到坚硬的岩石,山洞打了70多米后就被迫停工。

1979年,该村与近邻的南庄村、罗全村群众携手奋战了3个春秋,修筑了一条6700米的长渠,把十几里地外的洪河水引了过来。可是,由于水线太长,加之沿线各村分流,洪河水走不到北庄就被截光了。

1988年,该村聘请中国有色金属勘探公司刘振江工程师率队,找到了一眼245米深的机井。由于近年来水位下降,投资35万元的机井也成了摆设。

2001年,响应政府号召,北庄村家家建水窖收集雨水,还从距村4公里外的黄家山崖下潜水洼内铺埋引水管,将洼内的季节性山泉引下山来,补充蓄水。2005年以来,上级有关部门曾三次进入该村,对村民饮用水的水质进行抽样化验,氟含量为1.2~2,严重超标,不符合人畜饮用水标准。

村后山找到水源,要开山凿洞800米

12月10日,记者来到北庄村,这个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村民们奔走相告“支书、村长(村委会主任)连任了,开山凿洞的引水工程停不下来了,这次我们真的有希望了”。

村支书杨小周,村委会主任康富山(康大娃)两个人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3年前他们对群众的承诺,眼看就要变为现实。

在杨小周、康大娃上任之初,他们就带领村民和技术人员19次登上海拔千米的黄家山麓寻找水源。2006年5月11日他们在村后山发现滴水沟的水源没有污染,水质极佳,而且流量很大。

他们设想:如果开凿一条800米的隧道把水引入北庄村,年供水量可以达到100万立方米,不仅可以解决北庄村及相邻村庄的人畜用水问题,而且还可以灌溉土地数千亩。

经专家考察论证,他们的设想完全可行。

各方大力支持,引水工程顺利上马

2007年,北庄村的“引水工程”被正式批准立项,北庄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2007年11月,北庄村向电力部门打报告请求支持。巩义市电业局的干部职工被北庄村这种精神所感动,他们特事特办,立即批准申请,及时组织施工。

巩义市建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一同参战,还协调郑州市、巩义市规划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6次免费使用高科技仪器进行测量,以便施工更精密、更合理、更科学。

常年在外承揽建筑工程的四组村民杨明朝,主动请战包下了这个开山凿洞的工程。他明知道这个工程是半义务,根本无利可图,况且,村里没有钱,工程费由自己先垫支,可他还是执意要揽下来。村里的青壮劳力也纷纷报名参战。

老八路田又生(康荣富)得知家乡搞引水工程,专程从开封回家两次并捐款3000元。有的村民逢年舍不得买件新衣,过节舍不得割肉,可他们却主动买上香烟、毛巾、方便面送到工地,以表示慰问和敬意。

村里指派杨保军日夜守护变压器和其他设备。寒冷的冬天里这个50多岁的光棍汉在荒凉的山坡上一住就是两个多月,避寒的竟是一块塑料布搭起的简易帐篷。

有一天深夜11点钟,杨小周担心杨保军的安全,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山上,隐约听到杨保军痛苦的呻吟声,杨小周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连忙进去一看,只见杨保军正抱着发紫的伤腿,看见杨小周进来赶紧遮盖起来。

原来上山前,杨保军因为给别人帮忙摔伤了腿。杨小周望着那条受伤的腿眼泪哗的就流了下来:“你有伤怎么不早说啊?”“好兄弟,你千万不要换我下去,你就让我尽份心吧。”

涉村镇党委书记雷俊卿说:“这么大的工程,放到整个涉村镇我们也得很好地考虑一番,想不到他们一个村竟然这么快就上马了。”

“为乡亲们能吃上水,赔上十万八万也值得”

在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杨明朝这位30多岁的“工头儿”,他浑身泥土,满脸灰。

据工人们说,今年夏天,他儿子被摩托车撞伤了腿,他知道消息后赶到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儿子在一起不到20分钟,就又匆匆地回到了施工现场。他还把爱人也喊上了山给大家烧水做饭。

他对记者说:“干这个工程别的不为,就图能为乡亲们吃水尽份力。赔上个十万八万,我还能负担得起,只要今后俺村有水了,都是值得的。”

施工山洞一旁的空地上,用帆布搭起的两个帐篷,就是这群民工们的宿营地,绳子上晾的工作服石末、汗水、泥水交织在一起,已经看不清衣服的颜色,掂起来每件都有几斤重。天当被,地当炕,风餐露宿这些字眼用在他们身上一点也不夸张。

记者走进了那条深深的隧道,昏暗的灯光下,浑身荡满灰尘的小伙子们分班作业,全天候施工。一辆15马力的自卸机动三轮车是这个工程的唯一运输工具,一台自制的小型传送带就是这里的现代化设备。村民们就是用这些简陋的设备,8个月时间,开山破石2400余方,凿出了一条2米高,3米宽,400多米的隧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