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9版:颁奖盛典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这里,河南厚重历史活了起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在这里,河南厚重历史活了起来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为它是城市的美丽风景;景观是凝固的诗歌,因为它境界隽永。其实,建筑景观是有思想的,它以独特的价值取向,辉映着人们对生活的渴求。郑州改革开放30年走到今天,矗立在中原大地上的建筑景观,以自己的重要性、独特性、影响性,与城市一同栉风沐雨,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日夜进程,并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地理标志。在博取广大读者、网友及专业权威人士的意见后,在众多候选标志中,评出德化街商业步行街、二七广场、河南省人民会堂、四桥一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河南博物院、裕达国贸、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炎黄二帝广场、河南艺术中心为“郑州改革开放30年地理标志”。郑州市改革开放30年一路走来,有它们在见证。晚报记者 张竞昳

德化街的百年传奇

自1905年开街至今,位于郑州市市中心的德化街已经走过了100多个春秋。100多年里,尽管也曾有过落寞,但它并没有像其他商业街道那样,如流星划过般成过眼云烟,而是始终注视着郑州商业的兴衰,而今,它又与时俱进地展示着郑州市商贸中心的华美姿态。

2000年,郑州市政府将德化街定位为商业步行街,并投资1.76亿元人民币对老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新步行街,不仅包括原来的德化街,还延展到了西通火车站地区的苑陵街,由原来一条仅400米长的小街道,变成长600米、宽20米,整体呈“V”字形的开放街道。新的步行街提出的设计理念正是打造多层次商业品味的商业空间、创造现代的购物环境。

2004年初,二七区政府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宇通集团,宇通投入4亿多元建设百年德化二期工程。二期项目“个头儿”又大了好几倍,其经营路线也与一期有分工:百年德化主打时尚牌,在中原首家采用“购物公园”经营模式,引领“体验式”消费潮流,将“一站式”购物、“体验式”消费带入郑州;在经营定位上,包容和涵盖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交、商务、观光等功能,集商业、地产、旅游乃至金融等热门行业于一体。

郑州德化步行街管委会主任王玉卿这样评价道:“此次德化步行商业街被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郑州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地理标志’之一,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德化步行商业街区工作的肯定,是我们德化步行商业街区的荣耀,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鞭策。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努力探索商业街发展新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优势,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

晚报记者 程国平/文 白韬/图

地标建筑 之 二七广场

市民说它就是郑州历史的见证

“没转过二七广场,没到过‘二七塔’,就等于没来过郑州。”这句对郑州市民来说耳熟能详的话,不仅诠释了二七广场在郑州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更充分证明了二七广场对于郑州市的重要性。

二七广场位于郑州市区中心,是郑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河南省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区。大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香港澳门回归等政治事件,小到吃喝玩购、衣食住行等居民活动,几乎是郑州市的一切都在二七广场演绎。“这个评选好啊,二七广场就是郑州历史的见证人,被评为郑州十大地标,二七广场当之无愧。”在郑州生活了70多年的耿大爷笑呵呵地道出了郑州市民的心声。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商业改革”发动伊始,郑州市的一场“商战”,就在二七广场打响,从价格大战、服务大战、公关大战到环境大战,带动了整个郑州市的改革开放,二七广场成了著名的“二七商圈”,“郑州商贸城”从此而闻名全国。

如今,广场四周有华联商厦、商城大厦、百货大楼、亚细亚商场、国际友谊广场、正弘名店、金博大商城、丹尼斯商场、购书中心等大型商场和数百家中小型商店、餐饮店,拥有全亚洲最长的人行天桥,是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

商业发展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却并未淹没坐落在广场中心的二七纪念塔,每当夜幕低垂,流光溢彩的“二七塔”都是郑州夜晚那道最亮丽的风景。二七纪念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3层,塔身11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公里。

“如今,二七纪念塔已经更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主要陈列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品有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等,是郑州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对于被评为郑州十大地标,二七广场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不仅是一份莫大的荣誉,对于广场今后的发展来说,更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晚报记者 张竞昳/文 白韬/图

地标建筑 之 四桥一路

连接东西城区的大动脉

从1994年6月10日动工,到同年12月30日全线通车,四桥一路引领郑州进入了立交时代。到今年,四桥一路已经为郑州的居民服役14年,它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主动脉,在连接郑州东区西区,缓解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月20日,四桥一路建设者、河南五建集团副总经理戴忠庭向记者讲述了四桥一路建设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3年年底,新华社刊发的一张新闻图片引起了郑州市建委的注意,南昌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13亿多元,在市区内建起了12座立交桥。郑州市建委得知南昌建立交桥很好地缓解了城市拥堵问题后,很感兴趣,当即组织了一支包括建筑公司、规划部门、交警部门在内的考察队伍,集体到南昌借鉴立交桥经验。戴忠庭也是考察团的成员之一。当时,郑州市金水路的车流量很大,极易引起交通堵塞。

“立交桥当时可是个新兴事物,全国也只有南昌在市区建了立交桥。”郑州市经过一番讨论,很快,建设立交桥和高架路的方案正式确立了下来。当年,郑州市正式提出:在金水路上修建紫荆山、新通桥、大石桥、河医广场等4座立交桥和一条高架路。四桥一路的设计单位是郑州铁路设计院,戴忠庭作为河南五建集团的副总经理,被确定为河医广场立交桥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按照规划,四桥一路工程施工范围4.2公里,累计线长11.5公里,桥体建筑面积l2.5万平方米,总投资3.7亿元。不过,与以往的大型市政工程不一样的是,郑州四桥一路建设没让政府掏钱,采用贷款建桥、收费还贷的办法建市内立交桥。也就是说,是郑州的广大车主出钱,修建了这条贯通郑州东西的大动脉。

戴忠庭说:“我们用180天,干完了两年的活儿。”就四桥一路的建设质量来说,“再用六七十年也没问题”。晚报记者 徐刚领/文 常亮/图

地标建筑 之 河南省人民会堂

它目击中原沧桑巨变

河南省人民会堂,位于金水大道和花园路交叉口东北方向,始建于改革开放之年,并于次年1979年底竣工,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一座设备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建筑。

它主要为省四个班子召开会议及重要外事活动提供服务,也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

会堂办公室白主任介绍,省人民会堂被选为郑州十大地标性建筑的理由是充分的,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它于改革开放之年兴建,与改革开放同岁,并且是我省目前容纳人数最多、会议室最多、舞台面积最大的会议场所;二是它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外国来宾及国际和国家级文艺团体。在接待的外国来宾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去年召开的中部六省会议中,人民会堂是接待重要来宾的重要场所;三是会堂的设备与时俱进,现在拥有2400余个软席座位,舞台总面积700平方米之阔,可以说是中原第一大舞台。

谈到设计理念,人民会堂的总经理王万昌介绍,这里不仅有主席团会议室、外宾厅,而且独具匠心地设计出18个中小型会议厅,分别以全省18个地市的风土人情以及不同风格,来设计装修这18个会议厅的,充分体现了河南地处中原、滨临黄河的古老文化特色,如洛阳厅的“龙门石窟壁画”、开封厅的“清明上河园”等,使不同地市的代表或与会者,到了代表自己地市的厅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晚报首席记者 徐富盈/文 马健/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