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8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西发现巨棺,墓坑边有块瑞士手表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广西发现巨棺,墓坑边有块瑞士手表

12月21日,中国十余名资深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以及医学界权威人士,在广西上思县对一口新近出土的“三合土”古巨棺进行开棺。

让人称奇的是,在内棺的底板,竟然出现了7个排列成天文“北斗七星”的小孔。

棺内还发现一具身穿金黄色纺织物的女性尸骸,其头发保存完整,用一发簪盘在脑后;棺椁内还有古代钱币及折扇等物品。

墓主服饰花纹依然鲜艳

21日上午9时许,专家组着手开启黑色内棺。

由于内棺盖板与棺体并没有黏合,现场技术人员轻轻用力就将内棺盖板掀开。记者在现场看到,棺内只有一堆较为凌乱的黑色骨骸,主人的身体软组织已不复存在,但头盖骨上的白发与眉毛仍清晰可辨,头发用发簪盘在后脑勺,面上还蒙着一层网状麻布。

专家从颅骨、盆骨以及服饰等判断,墓葬主人为一名年纪较大的女性。

由于下葬时棺内放置了草灰枕,死者身体下方还铺垫了一层草灰,加上棺内空气湿润,整个棺底出现了糊状的黑色草灰泥,部分服饰与黑色草灰泥混在一起,成了糊状。

尽管如此,棺内一件相对保存完好且带有金黄色花纹的服饰却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场一名专家告诉记者,这件服饰质地为丝绸,尽管同样沾满了黑色的草灰泥,粗看如一堆泥,但仔细查看,服饰上的金黄色花纹仍然鲜艳。

“陪葬”瑞士手表是今人遗落的?

11日,专家在“三合土”巨棺的墓坑边发现一个“手表”,其表面呈手表形状,时针和分针指向10时6分,边缘也有像手表上发条的钮。用手将“戒指”的内部擦拭几下,发现刻有梅花状凹陷的花纹,里面清晰地刻有“瑞士”两个字,这显然是一个袖珍的“瑞士手表”。“手表”的表带很长,与普通的戒指环不一样。

这个袖珍的“手表”是怎么出现在巨棺墓坑边的呢?

专家们认为,如是用来陪葬的“手表”,但当地人也没有把实物塑成“袖珍”金属制品的习俗。而且世界上第一块能戴在手腕上的手表是诞生于1904年(另一说法是1918年),刚刚有100年的历史,瑞士手表传入中国也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与石棺的年代相距甚远。

如果不是陪葬品,能离奇地埋在石棺出土墓坑边的土中,并被后人发现,概率也是非常之小。

21日,上思县文管所所长王善初介绍,发现巨棺的山头名叫时娇山,大约10年前,曾有一个人在巨棺所在的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并看护果园。因此,这个袖珍“手表”可能是果园主人当年不小心遗落在果园里,并在后来的耕作中推到巨棺墓坑边的。

底板有“北斗七星”图案

尽管棺椁的墓葬形式奇特,但没有发现如金、玉等陪葬品;棺椁内也没有发现记录主人身份与生活时期的墓志铭。

当内棺底板与骨骸被抬出放置到工作台后,专家们对骨骸进行分类,并对底板进行整理。

让专家惊讶的是,底板上有一个“北斗七星”的图案。

记者看到,底板上7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按照“北斗七星”的勺子状排列,小孔之间还有线条相连。

在对内棺进行清理时,专家发现了散落在棺内的3枚古铜钱和一把竹骨纸面折扇。一专家推测,放置在内棺的古钱币应该为7枚,可能放置在排列成“北斗七星”的7个小孔内。

由于棺椁在搬动时发生翻滚,原始的存放状态已经破坏,而且部分物品还与草灰泥混杂在一起,他们仔细对草灰泥进行清理,希望能找到答案。

墓主年轻时应该很漂亮

在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这3枚古钱币正面有“开元通宝”字样。“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这是否就能推断墓葬属于唐代呢?

专家当即对记者的疑问给予否定。他说,折扇出现的年代在宋代,从墓葬形式与棺椁制式来说,更像是明代或明末清初的墓葬。

但对于主人身份与年代的推定,他们将对此次发掘采集的文物进行研究后,再作出最终判断。

专家根据棺椁的结构和棺椁内的装饰物推断,古墓主人应该不是平民。同时,有关医学专家经对棺椁内的尸骨进行X光检验,认为该名女性在年轻时应该非常漂亮。

“土木木”结构巨棺罕见

20日,专家们在对这口“三合土”巨棺开棺后发现,外层的“三合土”里还有一椁一棺,两者均为木质,外椁偏黄,内棺呈黑色,三者的材料呈“土—木—木”结构,这样的棺椁在广西乃至中国都非常罕见。此次考古发掘也对研究古代当地的墓葬风俗与服饰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考古发掘,广西文物部门首次以考古、文物保护、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广西考古界来说,多学科进行考古是一种尝试,也为另外一具同在上思发现的“三合土”棺椁的发掘提供了经验。

据了解,两副棺椁应该为夫妻墓葬,此次发掘的棺椁较小,只有约1吨重,较大的棺椁约为5吨重,体积约为小棺椁的两倍。专家称,他们将经过科学的讨论后,才能决定是否对大的“三合土”棺椁进行开棺。

一名专家告诉记者,考古不是挖宝,“石棺”的价值不能用出土文物的数量和价值来简单衡量。这座墓葬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广西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墓葬,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综合《南国早报》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