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26版:招商银行郑州分行成立6周年回眸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迎风挺立30年金融变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迎风挺立30年金融变革
——访招商银行郑州分行行长 潘新民

1978年12月,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中国大地时,潘新民还是河南省会计学校财政预算专业的一名学生。

2002年12月,当潘新民带领他的郑州招商银行筹备组11名员工,将“招银模式”引入河南,正式开始逐鹿中原时,他的身份是招商银行郑州分行行长。

2008年12月,当潘新民荣膺“郑州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称号时,他麾下的招商银行郑州分行也迎来了6周岁生日。

作为一名在金融领域历练了30年的“金融老兵”,潘新民经历和见证了30年金融改革的过程。

2008年是一个终点,更是下一个30年的起点。站在历史的交替点,潘新民和他的团队如何实现智慧火花的迸溅,将招银模式发扬光大?如何创新思维,塑造招商银行的新未来?12月22日,在“郑州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颁奖典礼现场,记者专访了潘新民。

晚报记者 来从严/文 马健 吴琳/图

迎风挺立30年

记者:潘行长,首先祝贺您当选“郑州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作为一名金融战线的“老兵”,您获得这个奖项可谓实至名归。

潘新民:谢谢你的祝贺。“郑州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这个奖项是一个沉甸甸的奖项。这不仅仅是对我本人,更是对整个河南金融战线群体的一项荣誉。

30年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正是改革开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这代人幸运地赶上了这样的时代。可以说,正是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参与这场伟大金融改革的实践机会。正是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才成就了我们这代人。

银行作为企业,我的改变,实际上是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也就没有我们这批人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也就不可能参与到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实践中来。我们真的应当感谢这个时代。

金融业的“涅槃”旅程

记者: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新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察诸往,知来者。作为金融行业改革的亲历者,如今回望30年的金融改革,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潘新民:30年的改革开放,银行业由过去的为政府服务,转向为社会大众服务,在业务上由依靠政府担保转变为纯市场化的运作,同时还没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河南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0年金融改革,在金融业自身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金融观念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过去的金融企业,以政府机构自居,“官本位”思想明显,而现在的金融企业,已经充分融入了市场竞争,有些甚至还成为了上市企业。无论是金融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已经从思想上彻底抛弃了过去的“官本位”思想,从经营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正所谓“知易行难”,这个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逐步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变的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未变的人则被市场淘汰。我们很幸运地属于前者。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紧跟时代需求,不断学习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金融管理职位事关重大,绝对不能滥竽充数,更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新事物。

金融资源需求优化

记者:商业银行一个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吸纳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招商银行进入河南6年来,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配置稀缺金融资源、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潘新民:当前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需要依赖银行资金才能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资源就属于稀缺性的资产。从事金融工作,就是要研究如何整合和利用资源,怎样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特别是对于河南这样一个缺乏金融资源的大省,如何能够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得到最高效地使用,是商业银行承担的最伟大的使命。

作为一家让河南与外界相互感知的窗口企业,招商银行进驻河南以来,一直牢记自己的使命,将银行经营的原则与河南经济发展相结合,自觉地把自己同区域土地厚重的底气融为一体,在促进经济、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良好经营。

6年来,招商银行累计发放贷款1150亿元,而不良率仅有百分之零点几,这就充分表明我们招商银行依靠先进的管理机制,在河南市场上将稀缺的金融资源进行了最优化的使用,实现了社会金融资源的最大化增值。我觉得这是我们招商银行郑州分行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吧。

创新金融产品模式

记者:我们都知道,招商银行是一个以创新闻名的金融机构。自从2002年您和您的团队将“招银模式”引入中原以来,已经6年时间了。现在回顾这6年的历程,招商银行这个创新的内涵究竟给中原金融业带来了什么的改变?

潘新民:你说的很对。招商银行的确是一个以创新闻名的金融机构。招商银行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科技、文化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招商银行进入郑州,给整个中原金融市场带来了创新的金融工具,这种创新的金融工具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极大便利了中原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大家切实感受到了金融服务的便利和快捷。而中国银行业要走向国际化,也必须要让金融工具首先国际化。

“思路决定出路,文化决定未来”,招商银行“因您而变”的服务文化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必须始终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招行是葵花,客户是太阳,葵花要始终围着太阳转,招行要因客户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在我们招商银行的日常工作中,就要求每位员工既要有创新性的思维,又要能创造性地工作,能够因地制宜,推进业务发展。

可以说,在数字化时代,招商银行用网络数字化工具,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方式,带动了企业生活和个人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只有坚持创新,才能赢得未来。郑州招行的变革之路坚定不移,创新之举迭出不穷。

金融理念的跃升

记者:金融业改革是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换言之就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民生,让金融改变百姓生活。招商银行6年的历程,带给中原人民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

潘新民:商业银行是一个服务机构,无论是30年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还是6年来“招银模式”在中原的不断推广,最大的一个效应就是揭去了金融企业的神秘面纱,使金融服务走入了千家万户当中。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出的现代金融理念、现代金融意识,让百姓在使用银行产品的过程中增加了现代意识。银行转变,带来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招行郑州分行以“客户满意最大化”为服务目标,在服务方式上创造了郑州金融界多项第一,不断深化服务内涵,着力在提升金融服务层次上下工夫,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

一个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是该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伴随着先进金融工具的使用,现代金融已经紧紧地融入了每一位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近几年来,河南经济建设取得飞速的发展。这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空间,也要求全民的金融意识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招商银行进驻中原6年来,也是“招银模式”在河南不断推广、不断发扬光大的6年。在这6年的实践当中,通过“招银模式”的不断引导,使郑州市民金融理财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转换效应,更新了老百姓理财理念,使之突破了传统储蓄的理财方式,迈进了足不出户办妥身边事的现代生活,让中原百姓的金融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想这是招商银行对中原金融业的又一大贡献吧!

笑傲金融业未来

记者: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了全球,中国金融业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历过30年改革涅槃的金融业,今后的发展战略应当何去何从呢?

潘新民: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在于美国金融创新的滥用。这与中国目前金融业创新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综观此次金融危机,开放程度不充分的国家、参与国际化程度低的国家避免了暂时性的大浩劫。但决不能因此而认为不再继续搞开放创新。

当危机过后,国际化程度、金融创新力度仍然是展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全面开放后的金融行业,必须要有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眼光,要勇于创新,挑战传统,颠覆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与模式。我们不能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走在变化的前面。

在当前的条件下,银行业也和众多企业一样,面临着如何“过冬”的问题。危机之中的“冬天”,决不能无所事事地等待,而应该树立国际化思维,在危机中认清形势,在分析中找准方向,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地笑傲未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