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6版:体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死亡游戏,是什么让他们乐此不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异常危险:达喀尔拉力赛30年死亡54人
魅力依然:参赛人数已经达10多万人次
死亡游戏,是什么让他们乐此不疲?
命丧阿根廷,特里成为南美版首位死亡者[ 追溯 ] 30年54人罹难,连赛事创办者也为此殒命
特里赛前与支持者吻别

异常危险:达喀尔拉力赛30年死亡54人

魅力依然:参赛人数已经达10多万人次

事故,接连不断的事故。从非洲大陆迁移到遥远的南美洲,达喀尔拉力赛的危险性却并不见丝毫降低。在1月3日开赛当天便发生了参赛车辆将一位路边观战的儿童撞伤的事故,4天后,就出现了达喀尔拉力赛南美版的首位死亡者——7日,组委会找到了此前已经失踪两天的法国摩托车手特里的尸体。死亡,这是个在其他任何一项比赛中都令人难以接受的字眼,却几乎从达喀尔拉力赛诞生之日起就与其相伴。然而,即便是始终伴有危险与死亡,仍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这项比赛中来,浓重的死亡阴影却笼罩不住达喀尔的魅力,因为这背后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和欲望,以及从中获得的乐趣。专题撰文 晚报首席记者 郭韬略

[ 缘起 ]

命丧阿根廷,特里成为南美版首位死亡者

1月3日,现年49岁的法国摩托车手帕斯卡·特里和其他选手一起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启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达喀尔征程。这一天,这位以往成绩并不出色的选手以4小时33分27秒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全长为733公里的第一赛段,这个成绩比第一名的慢了1小时47分10秒,在212名完赛选手中排名第163位。

然而这却成了特里的最后一次完赛,在进入第二赛段之后不久,他的赛车就耗尽了燃油。由于达喀尔拉力赛赛车使用的都是特殊的燃油,并且规定不得到普通的加油站加油,特里随即向赛事控制中心发出了求救信号,但随后双方就失去了联系。事后组织方承认“确实是通讯链出现了问题”。

1月7日,组委会证实特里已经死亡。“他在一个非常难以寻觅的地方被找到,倒在离车15米远的杂草丛中。他摘下了头盔,在他旁边有食物和水。”一份官方声明中,用寥寥数语描绘了特里临终时的样子。法国车手由此也成为达喀尔拉力赛迁到南美后的第一位死亡者。据事后调查,他的死因是肺水肿引起心脏病突发。

[ 追溯 ]

30年54人罹难,连赛事创办者也为此殒命

1976年,法国业余车手泽利·萨宾参加从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到法国南部城市尼斯的拉力赛,在进入利比亚的沙漠中后,萨宾迷路了,最后几经周折方才被直升机救起,幸运逃生。

然而这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让萨宾萌生了创办一项汽车拉力赛的念头。1979年,首届巴黎—达喀尔拉力赛诞生,这样的诞生经历其实已经注定这会是一项危险丛生的赛事。

此后的30年中,拉力赛不断变换路线,但不变的只有两个字:艰难。参赛车手必须经过沙漠、丛林、戈壁、丘陵、沼泽、沙石等各种路面。在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赛程中,特殊赛段(即没有成形的路)占到半数以上。以今年的赛程为例:全长9574公里、途经阿根廷和智利两个国家的比赛路线,要贯穿潘帕斯草原、巴塔哥尼亚草原、阿塔卡沙漠以及安第斯山脉,其中特殊赛段5652公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艰难的赛段对车手的技术、体能、意志等各方面都是严峻的考验,同时还有种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与危险相伴的往往就是死亡。在30年的历史上,已经有54人在比赛中死去,他们中间包括了车手、车队工作人员、记者,还有观众,而死亡原因也不只是车祸,还有突发疾病、坠机等。

或许是宿命,1986年,这项赛事的创办者萨宾在乘坐直升机考察比赛路线时,因为发动机突然失灵而坠机身亡。年仅38岁的萨宾就此和他创办的这项赛事一起成为不朽。

事故频发,不断有车手在比赛中丧生,而同时能够完成比赛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种奢望——赛事举办至今,只有38%的选手能够跑完全程。但即便是这样,作为一项私人创办的比赛,其吸引力越来越大,不断有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项艰难的赛事中。

从1979年首届赛事以来,达喀尔拉力赛的参赛人数呈越来越多的趋势,以至于这项原本面对所有业余选手开放的比赛,到后来组委会不得不面对诸多报名表进行严格的筛选。30年间,达喀尔吸引了10多万人次参赛。

与此同时,外界给予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08年年初,由于毛里塔尼亚境内接连发生恐怖事件,组委会不得不在临开赛前宣布取消比赛,这也是30年里赛事唯一一次被取消。在当时一家国内门户网站的调查中,有67%人的认为比赛应该取消,而同时另一个问题:此次取消是否会影响你对达喀尔的关注?则有更多人选择了“不会,明年我依然会关注达喀尔”。在反对达喀尔的人看来,2008年比赛的临时取消原本应该是让这项比赛消失的最佳契机,但在大多数人眼中,达喀尔显然还具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时隔一年移师南美的达喀尔拉力赛,1月3日在阿根廷举行的发车仪式,竟然吸引了50万人到现场观看,创造了这项比赛的又一项纪录,而全世界有18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对赛事进行转播、报道,受众超过5亿人。

[ 延伸 ]

胜利不是唯一,魅力缘于征服

随着赛事的延伸,对赛车质量、改装水平、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达喀尔拉力赛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汽车厂商比拼的舞台。到目前为止,这个舞台上已经驰骋着大众、宝马、三菱等诸多世界著名汽车品牌,而2004年,郑州日产帕拉丁队首次组队参加达喀尔拉力赛,为这款新车迅速占领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被视为汽车品牌营销的一次经典案例。

然而,对于一项赛段冠军仅有4500美元奖金的比赛而言,商业因素远非它能保持长久魅力的关键。“我可带你一起去敲击冒险之门,但打开这扇向命运挑战之门的是你自己。”这句出自创始人泽利·萨宾的话语,可以视为达喀尔拉力赛的精髓。沙漠、戈壁、沼泽,还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速度、体能、耐力、意志的完美结合。

恶劣环境下人类挑战极限固然有着极大的难度,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但从中体会到的乐趣和成就感却也是其他事情难以比拟的。“达喀尔拉力赛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我已经不能自拔,我可以为此投入我的全部,甚至是生命。”一位已经在比赛中失去生命的摩托车手生前曾这样说,这话可以视为所有沉醉其中的车手的共同心声。

是比赛当然要争胜,但是在达喀尔拉力赛中,早已有了很多远远超越胜负的东西。昨天的比赛后,当一位法国摩托车手开车拖着另一位车手损坏的车抵达终点的时候,他受到了当天最热烈的欢迎。“一望无际的沙漠,旁边间或经过的成群结队的羚羊和斑马,赛车经过时所掀起的滚滚狼烟,这些视觉上的享受是达喀尔拉力赛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止是这些,也不只是车手们比赛中的成绩。还有人性,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会把人性中所有最根本的东西挤压出来,真的能让灵魂得到净化,即便是对于观者,也能起到这种作用。”一位网友这样表达自己为何痴迷于达喀尔拉力赛。

超越生命 精神不死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比赛能像达喀尔这样,仅仅跑完全程就能给参赛者带来极大的满足和足够的尊重,以至于冠军的光环都被很大程度上淡化,即便是非常困难的马拉松和铁人三项,人们依然还是把最多的掌声和荣誉给予获胜者。从这个角度讲,达喀尔才是最能诠释“重在参与”精神的比赛。

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项比赛能像达喀尔这样,一提到它的名字马上就能让人联想到死亡,更重要的是,死亡给人带来的并没有恐惧和畏缩,有的只是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达喀尔或许也是最能诠释“更高更快更强”宗旨的比赛,它已经能“更”到超越生命的地步。

从1979年的巴黎—达喀尔,30年间拉力赛的路线多次变化,及至今年它甚至转移到了南美,但达喀尔的名字却不曾改变。这当然可以视为一项比赛品牌的成功,但用品牌并不能全部涵盖达喀尔,这三个字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挑战与征服的精神。

追随和支持“死亡事故频发”的达喀尔,绝非是对生命的漠视,它是出于对达喀尔精神的尊重,那些逝去的生命因为这种精神而变得高贵。生命是短暂的,精神却是永远的,肉体是可以死亡的,但精神确实能够不朽的。所以,即便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但达喀尔仍然魅力依旧,仍然生命力旺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