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提案点击
政协第十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以来,省政协委员纷纷提交提案,关注民生热点问题。面对农民工返乡潮,省政协委员提出了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建议;对于中等收入家庭购房难的问题,委员们建议应该把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围扩大到中等收入家庭;还有的委员建议,企业在涨价前,应该公示、审核经营成本,让消费者了解涨价的原因…… 晚报记者 张勤 李雪 实习生 甄沛熙
关键词:鼓励返乡农民工当“农场主”
提案:《关于促进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建议》、《支持返乡农民创业,提高我省千人创业率的建议》
提案人:民建河南省委、民进河南省委
◇背景 由于金融危机对沿海省份的冲击,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返乡规模较大。“平均每天从省外返乡的有6万人左右,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建议
经营家庭农场,返乡农民工当“农场主”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不应该自行设置限制条件。”民进河南省委认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可以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民进河南省委建议,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要发展多种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企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公司等规模经营主体。
提供小额贷款、参加就业培训
创业需要资金支持,提案建议政府应该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安排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同时还应该重点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给予贴息。民进河南省委建议,我省申报了1.2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笔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建设一批城镇工业园区,农民工返乡后,直接入住小城镇,直接接受创业培训,直接在小城镇就业创业。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应扩大到中等收入家庭
提案:《关于解决普通工薪阶层住房问题的建议》
提案人:民建河南省委
◇背景 “靠工薪收入的普通工作人员,既买不起价格较高的商品房,又不符合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照顾政策,现在成了‘夹心层’。”
◇建议
中等收入家庭也能买经济适用房
民建河南省委认为,普通工薪阶层应该被纳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廉租房覆盖面宜逐步扩大到城镇居民的5%左右;经济适用房除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外,还应该覆盖全部中等收入家庭。
二次出售经济适用房由政府统一收购
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进行定量分类,同时根据当年的商品房价水平,计算购置经济适用房的不同层次的家庭收入线。住户出售经济适用房,应该统一由政府收购,形成经济适用房闭路循环的模式。
关键词:减少垄断经营行为,控制经济适用房价格
提案:《关于有效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合理控制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的建议》
提案人:齐瑞云
◇背景 “保障性住房是当前应对经济危机,扩内需促增长的投资重点。”齐瑞云委员认为,研究有效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合理控制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建议
减少垄断经营行为,降低不合理成本
“目前,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的主要垄断行业有四个,分别是供电、供水、供暖和燃气。”齐瑞云委员认为,由于这四个行业部门的垄断经营行为,致使每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支出不合理成本费用265元左右。
齐瑞云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经济适用住房“一户一表”外部供电的投资主体是供电企业,而不是开发企业,来降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成本。水、气、暖等公用事业的相关部门也要出台政策明确各自的投资主体。
明确经济适用房的税率
齐瑞云在调研中发现,经济适用房销售一般征收三类税种,一是销售建筑及其他土地附着物的营业税5.5%,二是企业所得税10%,三是土地增值税。齐瑞云建议,税务部门应该出台政策,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经济适用房项目与普通商品房项目要有所区别。
关键词:涨价前公示经营者的经营成本
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价格听证公信力的建议》
提案人:民进河南省委
◇背景 目前多数的价格听证会都是在经营者提出涨价申请的背景下举办的,社会公众基于长期的弱势心理,对于涨价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严重的自发而生的抵触情绪。另外,价格听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听证会代表的公信力也同样受到质疑。
◇建议
公示经营成本,听证会信息公开
在对价格听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应当直接明确规定社会公众对经营者经营成本享有知情权,以及明确经营者、组织价格听证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妨碍、损害、侵权社会公众、听证代表对经营者经营成本知情权时的法律责任。在价格听证制度设计中,应当规定并强化价格听证会信息的公开化。
关键词:离退休技术人才也有市场
提案:《关于建立离退休技术人才市场的几点建议》
提案人:宋慧玲
◇背景 “具有专业技术和专业特长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大部分身体健康,精力还比较旺盛,希望发挥余热,却缺乏相应的渠道,致使这一部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闲置而白白浪费。”
◇建议
“应该发挥‘银发族’的余热,尝试建立富有特色的离退休人才市场。”宋慧玲委员建议,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老年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交流提供必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