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5版:中原金融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原金融三十年高端访谈之十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中原金融三十年高端访谈之十三
晚报记者 程相伟 来从严/文 吴琳/图

侯苏庆 探寻河南资本市场脉动

经历了从政府机关到企业,再回到监管部门的角色转换,侯苏庆与改革开放中的河南资本市场关系密切。

2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给中原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的局长,侯苏庆亲历了河南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蓬勃发展进程。

“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和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河南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侯苏庆的话语中充满着自信与自豪。

20年间“沧海桑田”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是一部瑰丽宏伟的长篇小说,资本市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章。而作为这其中重要的一员,侯苏庆亲身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1982年,郑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侯苏庆被分配到新乡市劳动人事局,后来又到市委组织部工作。但很快他放弃了稳定的公务员工作,1987年投身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线,担任新乡市第二塑料厂党委书记。

1989年,侯苏庆调任新乡制药厂。当时的新乡制药厂是一个拥有1200名工人的大厂,也是一个亏损大户。于是,临危受命,侯苏庆出任该厂厂长。

当时,企业改制普遍的做法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但侯苏庆却独辟蹊径,提出了“资产经营招标承包制”——那是在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上,对企业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结果,在侯苏庆的带动下,过去5年都没有建成的一个车间,仅仅3个月内就建了起来,并很快使企业扭亏为盈。

由于出色的业绩和超强的领导能力,1992年,侯苏庆被委任为新乡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1996年,通过全省公开选拔,又被提升为河南省体改委副主任,参与企业的综合改革工作。1998年,体改委部分人员划归证监会管理。1999年7月1日,中国证监会郑州特派办成立,侯苏庆出任主任。2004年5月,中国证监会郑州特派办升级为河南证监局,侯苏庆担任局长。

风风雨雨20载,中国股市一直在改革中经受洗礼,在发展中得到锤炼。中国的证券行业是从争议中艰难诞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虽然它还不成熟,但正在向成熟过渡,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资本市场“深入人心”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规范、成熟,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回望往昔,侯苏庆无限感慨。

20世纪90年代初期,蹒跚起步的新中国资本市场显得那么稚嫩——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是当时仅有的两只股票;在上海开设的全国第一个股票营业柜台,没有电脑和行情显示屏,黑板上写着由客户口头协商确定的成交价格;工作人员用手工完成从交割、登记卡号、盖章到过户的每一道程序;每天的平均交易量仅为数十笔。

当年首批参与股票交易的投资者们,都曾经历过从怀疑到尝试再到肯定的过程。但谁也不曾料到,中国的股票市场会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如今,沪深两市拥有超过1600家上市公司,投资者开户总数超过1亿户。

“最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与整个宏观经济的互动越来越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侯苏庆说。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尚福林首次以证监会主席身份出席会议,提出要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三度统一”的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此后贯穿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实践的主线,与市场经济其他领域的改革交相辉映。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阔。

侯苏庆告诉记者,资本市场促进了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资本市场推动了金融体系结构的转型,改善了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增强了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改善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居民的投资品种由早期单一的储蓄扩展到股票、国债、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丰富了居民理财的方式,居民可通过投资于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资本市场也带动了消费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财富效应初步显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成绩斐然。焕发生机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在、也必然还将继续产生更加深刻全面的影响。可以预期,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服务于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将不断发展壮大。

中原崛起的基石

“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行业整合。为河南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谈及资本市场发展对河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侯苏庆如是表示:“2008年,尽管资本市场遭遇了熊市,但河南仍有7家公司实现成功上市,位居中西部第一,这对于河南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河南证券市场于1985年开始起步。1989年和1990年,河南省在一些地方开展了股票交易业务。“1993年12月8日豫白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成为河南上市的第一只股票。”侯苏庆回忆说,“1994年1月神马实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4年7月洛阳玻璃在香港上市,河南省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速度加快。”数据显示,到2008年末河南省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2家。累计融资金额达478亿元。

河南省证券市场的发展,使证券机构发展起来。1986年11月,郑州市证券公司成立,1991年12月,河南省证券公司成立。到1998年底,中原信托等10家信托投资公司在河南省设立了22家证券营业部。

截至2008年末,全省共有证券经营机构108家,投资者开户数达268万户(未统计基民数量),累计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

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期货市场也迅速发展。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1993年5月28日,郑商所正式推出期货交易。1998年8月,郑商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郑商所的交易品种小麦、棉花、白糖和PTA期货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市场功能日益显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将会成为中原崛起的柱石和基石。”谈起河南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侯苏庆充满自信。

保持理性投资心态

“经历了2007年和2008年牛、熊市的转换,投资者更要增强风险意识,保持平和的闲心之境,全面客观地评估当前的市场状况和潜在的风险,如此,方能真正称得上理性的、成熟的投资者。”针对如何理性地进行投资,侯苏庆提醒说。

侯苏庆分析说,投资者要用“冷眼”和“热眼”同时看股市,无论是个人投资者、地方政府,抑或是拟上市的企业,都需要理性思考当前市场的“普遍性下跌”,树立起理性的心态。

2008年的资本市场一路下滑,导致大多数的投资者被套牢,演变成了财富“负”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不知道应当何去何从,是走还是留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侯苏庆指出,作为一个投资者,一定要树立起理性的投资理念——追求长期投资的效果,而不应当仅仅关注一时的涨跌,更不是简单地追涨杀跌。

“资本市场是对宏观经济的反映,我个人认为,投资者一定要对中国的宏观经济 有信心,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发展有信心。”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一定要坚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的目标不动摇,不能因为暂时的资本市场熊市,就失去信心。“在市场低迷时,政府机构更应当做好培育上市企业的基础工作,做好拟上市公司内部改制等工作,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以后的上市打好坚实的基础。”

“优质的企业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原崛起,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防范风险、促进发展是我们时时应做的功课。多一点信心,多一点理性,就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多作一份贡献。”展望未来,侯苏庆信心满怀。

回望感言

改革开放,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

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资本市场经历过辉煌,也遇到过挫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它正一步步地从新兴走到繁荣,又从繁荣走向成熟。

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河南的资本市场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不断成长中壮大。资本市场是中原崛起的基石,焕发生机的资本市场对中原经济和社会正在、也必然还将继续产生更加深刻、全面的影响。我们有充分的自信期待下一个更加辉煌的30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