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8版:达人故事 上一版3
一个山东汉眼中的郑州江湖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个山东汉眼中的郑州江湖
昔日热闹的 老坟岗集贸市场。 资料图片

人物:赵富海

年龄:64岁

爱好:文化行走,寻绎城市的历史脉络

简历:生于东北,祖籍山东,定居郑州,做过工人、干部、报社和杂志社总编,穿衣吃饭干活之余,爱好文学写作和文化思考。

达人语录:我要把郑州说透。

1月19日,中央一套在著名栏目《见证》中播出了四集专题片《江湖》的第一集《入江湖——挣命》。因为播出时间是凌晨时分,可能许多人错过了观看,但是凡是在这个非黄金时段“入江湖”的观众们,无不大开眼界,既古老厚重,又新鲜有趣,充满苦难记忆和传奇色彩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等旧日江湖圣地在影像中重新鲜活起来,特别是其中浓墨重彩地讲述与前两者齐名的郑州民俗圣地——老坟岗,更是让郑州人兴奋不已。为什么一个已经难觅踪迹的“江湖”所在地能引发央视的极大关注,专门为其记录并以主要篇幅隆重推出呢?这都与一个老郑州人有关,他就是郑州作协副主席——赵富海。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张翼飞/图

本义指江河湖泊沧洲。

后泛指贤士归隐、英雄相争之地,不在都城、在村野。

近代多指三教九流卖艺谋生之所。

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郑州老坟岗是近代中国的三大江湖圣地。

老坟岗

囊括了中原文化的所有记忆

与北京、天津都是历史积淀很深厚的大城市相比,100多年前的河南郑州只是一个两万多人的小县城,说是县城,其实也就是个大一点的集镇, 也不会像北京天津一样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这个半农半商的小城在1928年才改成市,不久又改回成了县,这里竟然也会有和天桥、三不管一样的民俗圣地?的确让人惊叹不已!

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经济的繁荣又促使民俗艺术在此生根发芽,空前发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纷至沓来,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100多年后,过去的“杂八地”成了世界500强入驻的商业中心,随着地面上残留的老建筑土消瓦解,多少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为什么一个已经难觅踪迹的“江湖”所在地能引发央视的极大关注,专门为其记录并以主要篇幅隆重推出呢?这都与一个老郑州人有关,他就是郑州作协副主席——赵富海。

“郑州老坟岗作为中原农耕文化民间娱乐的集中代表,它的引人之处更多地存留在当地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之中。”赵富海说,“作为地理标记,老坟岗在郑州的地图上已经消失,但是作为文化符号,老坟岗会永远在郑州的历史上熠熠生辉。因为老坟岗文化囊括了中原文化的所有记忆。”

其实,赵富海并不是名副其实的“老郑州”。作为铁路职工的后代,赵富海的童年生活一直是随着父亲架设的铁轨游动,由于父亲参加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郑州铁路枢纽站的建设,他们一家最终定居在了郑州。而赵富海50年与郑州的长相厮守,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触及它的呼吸,感受到它脉搏的跳动。”当他发现最具老郑州代表特征的老坟岗在经济大潮前“被时空切割、被拼贴、被咀嚼消化”,于是他怀着一份神圣的责任感决心:“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

老坟岗还留在很多人的心里

这是一项非常艰苦又不被看好的文化抢救工程,老坟岗的前尘往事,远比不上一场美国大片或者港台歌星演唱会更有吸引力。但是一座3600年的古城,没有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内涵,高楼大厦建得再多,也是空虚和狭隘的。

说是抢救一点也不过分。“口述老坟岗的老人长者年近九十,年轻点的也年逾花甲了。现在我采访过的人已经有一大半都不在了,不过三年的时间。”赵富海唏嘘不已,难以想象,如果当初没有着手进行,会有多少记忆被永远封存。

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先生这样评价赵富海写老坟岗的可贵:“知道他下了不少的工夫,其中为写老坟岗,他在那里一住就是数月。在一个浮躁的文化界里,能够在一个被人们普遍遗忘的选题上,默默地做这种功课,表明了他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情怀……”

虽然艰难,但还是有许多感动给了赵富海坚持下去的动力。赵富海还记得当初接触老坟岗的情景。因为以前法制报工作的关系,他和派出所熟识,于是就托派出所的民警帮忙找几个年龄大的老人。民警请来了一位年届八十的老先生,自他爷爷的父亲迁来老坟岗后,他家世代居此。可能老先生从没有被传唤来过派出所,一脸惊恐,问什么都不说,后来再三解释,老先生才让赵富海跟随他回了家。老先生把电扇打开,切了西瓜,慢慢变得悠然起来。“老坟岗里逛一逛,不是吃喝就是当。”老先生突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就全是顺口溜,把赵富海惊呆了。

“一个上午,我眼前展现的是这块‘杂八地’一幕幕文化的历史风烟。我更加坚定了之前的想法,我决定要把老坟岗了解得尽可能的透彻。”赵富海说,他在老坟岗一待就是七八个月,倾听了许多声音,每一个声音都告诉他,老坟岗并没有消失,它还在,它活在很多人的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中。

赵富海并不孤单,这项工程受到越来越多地支援。“解放路办事处的胡艳华把他们在拆迁老坟岗时拍的资料无偿地提供给我;赵强,这个与我儿子同名的郑州大学历史系的高才生冒着大雨车接车送,给我提供帮助……”赵富海说,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正是有了他们热情、无私的帮助,2008年4月,《老郑州:民俗圣地老坟岗》才得以问世。

成书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就要求赵富海从民间艺人贴近性灵、贴近生活的令人着迷的创造,去把握和写作,所以书中有史、有事、有叙、有议,贴近市井、生活、民俗,对老坟岗现当代的人物、事件、建筑、商贸、民俗进行了梳理,用鲜活的语言做了铺陈式的描绘,脉络清晰,舒卷有致;翔实地记录了老坟岗的兴衰史和文化风貌,展现出了一幅郑州的历史民俗风情画卷。当央视《见证》栏目的编导偶然看到此书时,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便有了拍摄特别节目《江湖》的打算。

镜头下包罗万象的人间活剧

央视《见证》栏目特别节目《江湖》的播出,也是对赵富海执著于打捞城市文明的碎片,复原城市昨日的经典,滋润城市的干涩与枯燥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在片中,一些健在的老艺人和当年名艺人的徒弟和传人,面对镜头,回忆着那些刻骨铭心的酸甜苦辣,使我们看到一幕幕异彩纷呈、包罗万象的人间活剧。

“三刘二马一条于”的浓妆艳抹,河南坠子声情并茂的演唱,“拳打盖世豪杰、足踢天下英雄”武艺人的霸气和“真家伙”,拉洋片的“说道”,打莲花落的“嘴上功夫”,“骂大诨”的嬉笑怒骂……当年的车马喧哗、人声鼎沸、衣香鬓影、溢彩流光似乎又扑面而来,新旧社会的对比、艺人从下九流到人民艺术家的转变令人感受到时代的巨大进步。现代的艺人已经不是在“挣命”,而是在“挣天下”了!

鱼龙混杂的老江湖中,那些丑恶的东西大多已经消亡,而那些优秀的艺术形式依然在蓬勃生长。生活在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中的我们,已经不需要江湖,但那种根植于底层、传播于民间、消解了矛盾、娱乐了大众的江湖精神却依然需要发扬光大。对“郑州江湖”了如指掌的赵富海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想要通过电视纪录片表达的,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老坟岗,是江湖中国的缩影,是江湖艺人的舞台,在这里,相似的环境中汇聚着三教九流,一旦踏入江湖,你就得要有真功夫,就要向各路高手学习,因为江湖艺人们知道:是种子都要发芽,是生命都想开出绚丽的花。”

郑州是个有性格的城市

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历来相伴相生。其实在赵富海关注老坟岗之前,对3600年前先人们用泥土夯实的长达7公里的商都古墙充满敬意,对大商王朝的背影充满敬意。“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而那些地下地宫殿、青铜鼎、瓷樽、祭祀坑、作坊和用以交换商品的贝币等久远的历史遗存又告诉我们,这片黄土不仅承载着叱咤风云的脚步,供养过善良的灵魂,现在还不断地为我们传递着远古的信息。”

说起写作的初衷,赵富海说:“当时中国许多城市都刮起了‘老风’,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都出了相关的老城系列图书,针对这样的情况,省委宣传部作出了写系列老城的决定,发掘老城文化。我个人也感到,城市养育了我这么多年,希望自己能从身心上为郑州作些工作来报答她,加之当时听一些人说郑州没个性,像个大火车站,我感到很气愤。所以我要写,我要让大家知道郑州是个有性格的城市,她就像个没有负担的小伙子,按自己的方式前行。这也是我加入‘河南老城系列丛书’写作《老郑州》的动力和源泉。”

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他查阅史料1000多万字,读咏郑州诗选2万多首,走访了1200多人次,初写100多万字,又先后重写4次,大改8次,最终成书21万字——这样的创作态度和精神,使《老郑州:商都遗梦》成为大家喜爱的、写郑州的作品之一。因涉及的时间跨度大,所以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图片是他写作中最大的难题。

“保留下来的图片很少,当时通过郑州市旅游局帮忙出钱购买及在报纸、网络上征集的方式,收集照片。”在写作中他还曾一度身体不佳,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他说:“我越写越有精力,越写越想写。”

《老郑州:商都遗梦》是“河南老城系列丛书”的第一部。此书一出,立即引起同行关注,后获得河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郑州厮守近50年,我心中有了一条生命与记忆之河,也有了一条割舍不下的感情。特别是近些年,郑州大动作接连不断,让我感到新鲜而变幻,郑州人做大做强之梦深深感染着我这个老郑州人。”

现在,赵富海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老郑州:百年商业老字号》的写作中,希望更全面地诠释郑州这座“商”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