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3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今年春节你回谁家过的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节后上班这两天,同事见面爱问这句话:
“今年春节你回谁家过的年”
去男方父母家还是去女方父母家,还真难住了不少小夫妻
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渐成社会主流,合家团圆成了左右为难的问题

去男方父母家还是去女方父母家,还真难住了不少小夫妻

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渐成社会主流,合家团圆成了左右为难的问题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春节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可该回谁家过年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了许多小家庭所面临的“春节难题”。究竟该回谁家过年?这个“难题”正在考验着无数夫妻的情感和智慧。晚报记者 孙庆辉

提起究竟该回谁家过年,28岁的刘虹丽还是一脸的不高兴。年前她和老公因为回谁家过年的问题大吵了一架,结果老公春节一个人回了河北老家,初九才回到郑州。

而在郑州留守的刘虹丽索性把父母从信阳接到了郑州。“我和老公平时感情非常好,做什么事他都让着我,可每年一谈到到谁家过年这个问题,就好像腊月天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现在我们连离婚的念头都有了。”结婚3年了,刘虹丽前两年都是去河北婆家过年,今年她下决心无论如何要和自己的父母一起过年。

让刘虹丽困惑的是:“为什么平时通情达理的人,一到这个时候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因此过了节,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好姐妹们请教,到底该回谁家过年?总结来总结去,“春节难题”无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这事说小不小

为到谁家过年这事

竟有小夫妻闹离婚

新婚妻子过不惯农村生活,拒绝和丈夫回老家过年,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2月1日上午,这对小夫妻来到山东青岛市北区婚姻登记处,打算“分道扬镳”,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两人才打消了离婚的念头。记者从该登记处了解到,仅2月1日一天,他们就劝回了5对闹离婚的小夫妻。“每年春节过后的几天都是离婚高峰期,其中大都是80后小夫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她过不惯农村生活,他来了气

2月1日上午,青岛市北区婚姻登记处刚一开门,一男一女两位年轻人就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我们要离婚!”男青年的口气十分坚决,工作人员随后又征询女青年的意见。“他说要离就离吧。”女青年稍一迟疑,随后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工作人员随后将两人带到“关爱婚姻驿站”,在众人的劝说下,男青年说明了离婚的原因。原来,男青年姓马,两人于2008年夏季结婚,马先生的老家在海阳,妻子则是青岛人。今年春节,马先生要带妻子一同回老家过年,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她说过不惯农村的生活,我一听就来了气,哪有女方不到男方家过年的道理?”两人随后发生了争吵,最终,马先生一个人回了老家,妻子则留在了岛城。

“父母的失望可想而知,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亲戚们异样的目光,我感觉自己的脸都丢尽了。她将来要是一直都不来我老家怎么办?她这样还怎么孝敬我的父母?”马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而他的妻子则认为丈夫的想法自私,是不关心自己的表现,两人吵来吵去,最后决定离婚。最终,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两人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她没带礼物上门,他也来了气

这对小夫妻刚走了20分钟,又一对小夫妻“闯”了进来。“这婚一定要离!”程女士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委屈:公公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五,以前她一直给公公买礼物,由于今年没有带礼物上门,丈夫为此向她发了火,两人越吵越凶,平时积攒在心中的“小恩怨”一股脑地都发泄出来了,吵到最后,两人都想“一分了之”。

记者在北区婚姻登记处“关爱婚姻驿站”的登记表上看到,2月1日一天,共有7对夫妻来办理离婚手续,其中5对是80后的小夫妻,经过工作人员的劝说,这5对80后小夫妻都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其中4对当场和好如初,另一对则表示“回家再想想”。

婚姻节后综合征,全是过年惹的祸

据“关爱婚姻驿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每逢春节后的几天,都是办理离婚的高峰期,其中大都是80后的小夫妻。工作人员分析认为,每逢春节,夫妻间总免不了出现由“到哪儿过年”、“给对方亲属送何礼物”等问题引发的争执,而小夫妻往往个性较强,宽容心较其他年龄段的夫妻明显差了很多,“小问题”在双方的争吵中被不断放大,导致双方产生“分道扬镳”的想法。“这一现象已成为困扰小夫妻的‘婚姻节后综合征’。”该登记处的陈主任说。据《半岛都市报》

·三地奔波型·

田豫川是四川绵阳人,妻子罗静霞是湖北孝感人。两人在郑州上大学,工作在郑州,邻居们都夸两人是形影不离的一对。可春节前,两个人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罗静霞想回娘家过年,田豫川则认为,今年该回四川了,去年老家地震了,还没有回去看看呢。

无奈两人只好提前向单位请假一周,乘火车先回湖北,过完除夕,再赶至四川。夫妻俩在火车上度过5个昼夜,光在旅途上的花销估算就有5000多元……

这就是三地奔波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两边不得罪,坏处是太累、太苦、太紧张。

·轮流坐庄型·

虽然自己的父母在安徽,妻子的父母在山东枣庄,可相比起田豫川,高俊杰夫妇春节从没有为到谁家过年伤脑筋。

“结婚前我们就商量好了,婚后过年双方轮流坐庄,一轮一年。”高俊杰说。

轮流型的好处就是看似合理,因此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坏处则是老人要等两年才能见到孩子,因此双方要多打电话安慰寂寞的父母。

·暂时分离型·

昨日,一个刚从老家赶回郑州的朋友,见面后看不出一点高兴的样子,他说:“过年就是我们的分别,妻子回娘家,我回自己家。但今年我们计划要孩子,等有了孩子,过年两家老人都争着要小孩,我们就没有主张了。”

这是典型的分离型,双方通过妥协的方法,商定春节夫妻双方各自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春节成了夫妇的“分居”日。好处是不吵架不费力,坏处是长久对夫妻感情有负面影响。

·两家合一型·

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夫妻会选择把双方父母都接到身边一起过年的方法,用6口人团圆的方式,来化解“春节难题”,好处就是彻底大团圆,增加双方家庭感情。坏处则是父母难免拘束,而且父母在异地的家庭开销大。

·与时俱进型·

据京广汽车站的李艳介绍,他们站近几年一直有“托运儿童”的业务,忙不过来的小夫妻可以把儿女“托运”回奶奶或姥姥家,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心理咨询师孔红伟认为,父母盼望子女回家过年,说穿了就是一种对亲情的渴望。他认为,现在的节日很多,年轻人不妨在这些节日里回家看看,这多少也是一种补偿。

“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凭什么就得跟你去你爸你妈家见你爷爷你姥姥,让我这边一群老人守一电视机过春节啊?”每逢春节,连吴文英这样抱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信念的,到这节骨眼上也会产生怨言。

像吴文英家这样的故事春节前不断在许多小家庭巡回上演。

河南财经学院社会学教授王金山预测,随着异地工作和通婚范围日渐扩大,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将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由此产生春节“回谁家过年”的社会问题将日益突出。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小夫妻就是系在猴皮筋中间的那条红标记,只要人不到家,绳子两边的人就得卖力气。可两边老人拉的不是麻绳,是猴皮筋。本来就不结实,弹性还特别大。如果两边抻起来没完没了,猴皮筋没准就断了,最后还得跟小鞭子似的抽着对面的人。

线索提供 张女士

这事说大不大

过年形式多姿多彩

未必非得回家团圆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采访中,不少的父母、长辈都向记者提起这首童谣,在他们内心深处依旧怀念着曾经热闹的过年。

过年就是一种仪式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春节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吃喝喝、游戏玩耍的娱乐日,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特定的文化空间活动,它涉及信仰、伦理、情感、文化方式等人性的方方面面,由大众的广泛参与来完成。过年是一种仪式,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过年的仪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也是节日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人们在享受着年节文化的同时,也在表演着、创造着本民族的节日文化。”

过年有多种选择方式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对媒体表示,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含义,“扬弃不等于放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需要现代的人们去挖掘、光大。不要担心,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什么时候都是节日的主旋律,变只是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节日并没有丢失。我们对春节也有包容的态度,过年只是一种节日的形式,允许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责人们淡化春节,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更是不明智的。

不能强求过年必须回家

记者在采访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时,他也向记者表示,过年应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拘泥于家人团圆的唯一形式。现代社会受全球化的冲击,再加上客观的现实,诸如儿女在国外工作,或是因为工作需要而不能回家的,应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可视电话沟通,也不失为一种补偿,不能强求所有的人过年都必须回家。他建议年轻夫妇应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多和双方父母交流,做好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解决办法。同时,作为家长也要为孩子多考虑,多些宽容,开通些。

春节里亲情不是唯一纽带

社会学家、北京大学夏学銮教授向记者推介了武汉百步亭社区的“过年方案”:一到春节,百步亭社区的居民每家都会做上一道拿手菜,聚在一起,联欢聚餐,其乐融融,他们把除夕夜的大餐称为“百家宴”“千家宴”。夏教授说,春节里亲情不是唯一的纽带,还有友情、人情……孩子不在家,邻居、朋友聚在一起也可以过一个热闹年。

“今天,在教育孩子孝顺老人的同时,现代社会应发挥社区强大的整合功能,‘积极养老’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大力提倡。那么过年呢,当然也应当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形式,没有孩子在一起团聚的年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夏学銮说。千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