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5版:民间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厂的变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老厂的变迁
2008年12月16日,细纱车间的最后几班岗。
2008年12月,老厂的机器设备已非常陈旧,但仍有工人在坚持工作。
2008年12月8日,老厂机器被拆除。
留在新厂的贾巧红希望未来一帆风顺。
2008年12月10日,工长让工人填写意向选择表,去留自愿。
2008年底,买断工龄的工人们收拾东西,搬离宿舍,告别一棉。
随着厂区迁移,女工宿舍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2009年2月11日,在郑州一棉生产区大门前,77岁的李霞英心情十分复杂。她曾经工作过57年的工厂今非昔比,不断有卡车拉着拆卸下来的纺织机器驶出。这些机器将被运送到位于新郑龙湖的新厂区。

西郊的棉纺路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五大纺织厂曾连成一片,号称十万之众的纺织大军蔚为壮观。50年来,郑州纺织业为国家创利税累计达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机制不活、设备落后、资金短缺、包袱沉重等原因使纺织业一直在困境中徘徊。

2008年11月21日,在中州宾馆举行的郑州一、三、四棉整体产权拍卖会上,三家纺织企业的产权以62708.58万元成功转让。这标志着我市最大的传统产业——纺织行业彻底结束了50多年的国有体制,我市国企改革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至此,郑州市六大国有棉纺织企业全部转为民营。接下来,投资方将分期投入资金65亿元,在郊县建设3个世界一流水平的纺织企业。

郑州一棉大门两侧,这个新中国成立后省会兴建的第一个棉纺织企业“一棉”的铜匾还在。李霞英,她现在只想拍个照留个纪念。

2008年12月16日,已经工作4年的挡车工马孝娜还在一台机器前忙碌,身旁大部分机器已经关停。此前一度人声鼎沸、机声轰鸣的车间内,如今已没有几个人影,显得有些冷清。她想去新厂看看,同班的女工已有不少人选择了离开。在空了大半的一棉女工宿舍东楼306房间内,前纺乙班的贾巧红和布机乙班的高现红正在趁着休息打毛衣、看书、聊天。作为有着10年以上工龄的老工,已经习惯了的车间里热气腾腾的生活让她们难以割舍,她们选择了留下。

位于新郑市龙湖镇双湖大道上的郑州一棉的新厂区已经初具规模。来自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新机器、新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之中。新的厂区占地近400亩,比原来的老厂区大了将近一倍,呈现出国际现代化企业的风范。

从一棉老厂区乘522路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这里。后纺车间的印芬乘公交车来看新厂,她发现这里比想象的还要好。她还听到一个振奋人的消息:4月份,新厂就将开工生产了。

郑州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说,这次改制为郑州纺织业找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另一种意义上救活了国企,为民企参与市场经济、肩负社会责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民企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舞台。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郑州一棉只是纺织业整体变革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老国企的变革中,折射出郑州纺织业乃至整个国有企业的负重前行、艰难新生。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纺织女工印芬乘公交车来新郑看新厂。

▼2009年2月8日,在新郑龙湖一棉新厂的生产车间,先进的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