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密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明上河图》之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清明上河图》之谜
《清明上河图》节选
《清明上河图》节选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公元1912年2月12日,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住在皇宫紫禁城。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因此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

为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4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到1923年1月28日,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4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7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在长春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他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

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目的,无不是被其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

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这个秘密。溥仪匆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从大量的珍宝、字画中精选了一些逃往通化,剩下的被侍卫哄抢。其中,4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这里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

溥仪又从随身的珍宝、字画中再次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

1945年8月19日,溥仪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5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4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当他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进一步鉴定,确认这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观点的专家,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代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中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所著《评论图画记》一书也不曾见于著录,这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根据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

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他提出请求: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要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赵佶见了张择端的绘画大喜过望。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6000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宋徽宗赵佶的第11个儿子宋高宗赵构杭州称帝。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他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他一气之下,将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沉痛的打击下,不久张择端忧郁而死。

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传说中,张择端确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3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他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136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3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他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上河”又是指什么呢?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的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的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的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人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人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也有学者提出疑义,虽然《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磅礴气势的繁盛景象,但《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了乞讨的乞丐、街上跑着的猪、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这些与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该如何解释?

《清明上河图》——你到底还有多少谜团没被解开?历朝历代,有多少人想占有你;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懂你?据《炎黄春秋》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