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中国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在学术界并无太高地位”
速览中国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国学大师”文怀沙水平到底咋样?钱理群、桑兵等学者有话说
“他在学术界并无太高地位”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鲁迅研究专家

“国学大师”文怀沙水平到底咋样?

钱理群、桑兵等学者有话说

日前,传记作家李辉发表文章,对声名颇盛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口诛笔伐,提出了3点致命质疑,称其出生时间前调了10年;把因流氓罪入狱写成因言得罪;自称“国学大师、楚辞泰斗”,但其楚辞研究水平只相当于一中学教员。

因文怀沙头衔中有鲁迅研究专家、楚辞泰斗、史学泰斗等称谓,记者针对有关学术领域,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中山大学史学教授、长江学者桑兵,以及中国屈原研究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建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等学界专家。学者们大体认为,文怀沙并无突出学术成就,在学术界并没有太高地位,是媒体把他炒成“大师”,如今,媒体“揪他这么一个老人大肆做文章,倒有些苛刻了”。

文怀沙助手李之柔为文怀沙专门作了一个专业个人网站,网站中举出文氏可以“藏之名山”的作品,有《隋唐文明》、《文怀沙诗词选》、《鲁迅旧诗新诠》、《屈原九歌今绎》、《屈原九章今绎》、《屈原离骚今绎》、《屈原招魂今绎》、《屈原集》、《文怀沙序跋集》、《中华根与本》、《燕堂讲稿》和《四部文明》。并称“其中1947年出版的《鲁迅旧诗新诠》,是鲁迅研究学术史第一部鲁迅旧诗诠释,在鲁迅诗歌研究史上是开山之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听记者报知《鲁迅旧诗新诠》书名之后,说自己没有见过这本书,谦虚地说“恕我孤陋寡闻,我在北大图书馆没见过这本书。没有看过所以也不好评价”。随后他表示:“不过按我几十年对鲁迅的阅读和研究,前几代鲁迅研究专家中好像没有这个人的名字吧?”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建勋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都是屈原研究学会副会长,他说:“文怀沙没有什么学术论文,所以在研究领域可以说没什么地位。”

文怀沙学术成果被质疑的同时,学术地位似也不被学术界认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长江学者桑兵从事历史学和国学研究,他说:“媒体现在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就是假设他有学术成就了?但是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术成就嘛。没有成就却大谈他的学术成就大小真假,岂不可笑?”

“媒体常常造出一个大师,又将他摧毁,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并没有创造出多少真学问,反倒制造了一些假娱乐。”

质疑二:他如何成为大师?

既然没有什么学术成就,那文怀沙为什么会头顶如此多的光环?

在声明和视频回应中,文怀沙自称从来没有叫过自己“国学大师”,都是别人这么称呼他的。起源已不可考查,但事情的结果就如桑兵教授所说的:“文怀沙这样的‘国学大师’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跟媒体非理性炒作有关。你看《世纪大讲堂》、《百家讲坛》有多少大师,很多是做不好学问才上去的!现在把学问当江湖已经很普遍,他们还算好的。有人不是说他(文怀沙)是裘千丈吗,这种人现在在大学内外很多。像文怀沙这种‘大师’都是媒体或者他自己封的,我们(学术界)没有一点这意思。”

对于媒体质疑文怀沙的年龄、道德和学术,桑兵反而觉得:“不管他是88岁还是99岁,揪他这么一个老人大肆做文章,倒有些苛刻了。就算文怀沙想骗人,他一个人一张嘴一支笔怎么骗?我们更应该反思媒体非理性炒作的不足。”

“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术成就嘛。没有成就却大谈他的学术成就大小真假,岂不可笑?”

质疑一:他有学术成就吗?

“他特别善于演讲,九十几岁的人,竟然一口气讲两个多小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

质疑三:他生活中怎样?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屈原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方铭曾跟文怀沙有几面之缘。在他眼里,“文老是一个多才多艺、特别有激情、很聪明的人。”“他特别善于演讲,九十几岁的人,竟然一口气讲两个多小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因为多才多艺,幽默风趣,一身仙风道骨之相,又乐于跟年轻人交往,许多人愿意与他做“忘年交 ”。

网络笔名为“书生霸王”的赵缺撰文,称“文老脸色红润,肌肤润滑,步履矫健,精力充沛,与人交谈时反应敏捷,往往令对方应接不暇。他经常对年轻人说道:我们都是19××年出生的,并且都活到了20××年。所以,我们是同代人,是兄弟姐妹。’”博名为“云朵的棉花糖”的一位女生回忆了一次见“文怀沙爷爷”,对他和蔼可亲的样子印象极深,“在文怀沙爷爷那里两个多小时,听他讲了好多奇闻趣事,听他说、学、逗、唱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古今中外以及中国的古代史等等。”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生小晏也记得他们的诗社曾邀请文怀沙开讲座,“他讲诗讲得很好啊,我们大家都觉得不错。”

钱理群和文怀沙没有交往,在他记忆中,“我们在五六十年代也曾耳闻文怀沙生活作风问题,这些其实同龄的过来人都知道,所以后来我对他一直印象不好。当然那个时代也不排除一些正派人被诬陷成有生活作风问题而被抓的。一般来说,大师都有非常的人格魅力;当然有些成就很高、在某方面堪称大师的人物人格败坏得要死,这种人、学分离的现象也有。”据《南方日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