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3版:送别王玉荣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一刻,郑州痛别英雄王玉荣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这一刻,郑州痛别英雄王玉荣
好友说:“她的病是累出来,拖坏的”当年的上访户:“她是我们最亲的人”
数千群众、民警洒泪告别王玉荣。

从3月14日21时30分因病辞世,至昨日10时在万众瞩目之中的告别,这最后的四天四夜凝结了所有人对王玉荣的哀思、敬佩、感恩和敬重。虽然家人和同事都一再表示,生前的她非常低调,不喜欢宣扬,但她的一生注定了这最后一刻的不平常,来自公安部、省、市的有关领导及各界群众的声音会聚成一句话:“玉荣,一路走好!”

晚报记者 张柳 实习生 杨甜甜/文 晚报记者 白韬/图

送别

市民自发为她送行

昨日6时45分,金水路北半幅,一列长长的车队向西缓缓前行。

一大早,河南省人民医院太平间里烛火通明,王玉荣的家人为她作好最后的整理。丈夫王晓军小心地给她戴上了三级警监的警衔,扶正警帽,盖好党旗,摆好鲜花……这套她生前最爱的制服将陪伴她走完最后一程。

此刻,医院外的经二路上,数百名赶来为她送行的民警和群众已将这条本来就不宽的街道挤满了。大家面容肃穆,人群中时常传来压抑的哭泣声。

原定7时出发的车队,为了不影响市内交通,又提前了20分钟。

两辆警用摩托车开道,灵车上挂着黑底白字的条幅,上面写着“战病魔历尽艰辛无畏精神长存”。

车队一路向西南行来,许多晨练的人们看到灵车经过,都停住了脚步,目送王玉荣最后一程。

随着车队的行进,队伍中车子的数量越来越多,除一些有明显警用标志的车辆外,更多的是各种型号的私家车。有些车辆在行驶途中遇到车队,便改变了原本行进的方向,自发跟随车队向殡仪馆行进。

哀思

市民说:“同为女人,她不平凡”

惠济区的几十名市民自发组织起来,送别英雄王玉荣。这个队伍里绝大部分都是女性,45岁的王玲说:“从报纸上看到她的事迹,觉得她作为女人很有胆量,是我们女性的榜样,所以我们就过来了。”

管城区的一些市民早上5时左右就从家里出发,居民伦丽萍说:“我是从报纸和电视上了解王玉荣的,所以赶过来送送她。”

韩冻和朋友一行十几个人扯着条幅“好战友王玉荣一路走好”,起初人们以为他们也是警察,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管城区的群众。韩冻说:“以前我对警察感觉不太好,可看到她的事迹,觉得她真的对人民用心,用心为人民。我们几个人就一起过来送她了。”

好友说:“她的病是累出来,拖坏的”

在一条条横幅之间,有一条手写的横幅“王姐,一路走好”格外显眼。条幅是中原区须水镇西岗村的村民谷国安写的。

2005年下半年,谷国安因为一起案件认识了王玉荣,并从那时起就一直保持联系。“王姐对我的帮助很多,我非常感谢她。”谷国安说,他的老伴和王玉荣有一样的病(乳腺癌),王玉荣知道后,就主动联系自己的主治医生,开车把他的老伴接去治病,并掏钱替他们垫付医药费。

“现在我老伴挺好的,可是她……”谷国安言说着一阵哽咽。他说,乳腺癌如果发现及时,是可以保住生命的,可是王玉荣工作太拼命,“她的病是累出来,拖坏的。”音调中,他带着无限惋惜。

当年的上访户:“她是我们最亲的人”

鲁爱华抱着王玉荣的照片站在队伍中间,她眼睛红红的,哽咽着说:“我现在不想说,一说我就难受得不行。”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王姐帮助了我。”她深吸了口气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讲述起与王玉荣相识的经历。

2005年下半年,鲁爱华是因为上访认识王玉荣的。王玉荣告诉她要有序上访,教她程序该怎么走,怎样寻找有效途径,怎样保护自己。“她的话特别暖人心。”那之后,鲁爱华没有继续上访,可她和王玉荣之间却继续来往。

王玉荣为她的孩子安排了工作,现在母子生活得很好。私下里两人都是互称姐妹,虽然鲁爱华比她稍长几个月,但她更想叫王玉荣一声“王姐”。

鲁爱华抽泣着说:“我是个农民,她不嫌贫爱富,不嫌我们不会说话,她是我们最亲的人。”

知道王玉荣病了,她就专门在后院种了青菜,想给王玉荣送去,“她身体不好,多吃点青菜好,自家种的菜新鲜”。但这青菜却再也没有机会送出去。

感恩

16岁小伙灵前许愿:我也要当警察

16岁的孙超高高瘦瘦的,面容白净的他正在上初三,学习很紧张。晚上8时才放学的他,一回到家草草吃了两口饭,就跟着妈妈出门了。

17日晚9时,孙超母子二人奔波在前往王玉荣家中的路上。

孙超的母亲王爱荣至今还保留着13年前事发后的报纸,她能指出每一张照片上孙超在哪里。“当年王阿姨也抱了你一下呢。”扭头对儿子讲述时,她的言语中带着一丝骄傲。

孙超很少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走着。

来到王家门口,王爱荣对儿子说:“超超,进去给王阿姨磕个头。”孙超走进灵堂,跪在地上连磕了3个头,一路上都沉默的他突然开口说道:“王阿姨,谢谢你救了我一命,我一定好好学习,也做一个像你一样的好警察。”深深地看了几眼王玉荣的遗像,孙超再次鞠了一躬。

走出来的孙超微红的眼睛中透出了一种坚定。王爱荣说,当一名警察一直是儿子的梦想。

王爱荣说,当她去订花圈的时候,花店老板听说她要送的人是王玉荣,并得知王爱荣就是被救28名孩子家长其中之一时,当场哭了起来。王爱荣感慨地说:“她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正感动着所有人。”

被救孩子送别路上承诺:我要成为像她一样的人

来自郑州五棉的16位教师代表,6名当年被救孩子家长代表,以及请假专程赶来的王冠和陈紫怡,无疑成为昨日人群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团体。

13年前的那起劫持人质案件,让他们的生命和王玉荣建立起一份割舍不去的牵挂。

15岁的陈紫怡,是当年班上最小的孩子。但是她还记得王阿姨穿着白大褂抱了她一下,“我是上小学的时候知道是王阿姨救的我,报纸上照片里那个穿红棉袄的就是我”。

之后这么多年紫怡只是在电视上、报纸上见过王阿姨,为了能够亲眼再看一看她,看看这位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好阿姨,紫怡专程请假让妈妈陪自己来殡仪馆。

已经上高一的王冠也赶过来了,“是她救了我,她是我的第二个妈妈,没有她,我现在不可能站在这里。”王冠说。

作为当年第一个被王玉荣抱出教室的孩子,其后的成长经历中,他也曾经见到过自己的“王妈妈”,在1999年全国的英模大会上,母亲刘新梅、王冠和王玉荣曾经照过一张合影,“那照片现在还在我们家挂着,是我们最珍贵的收藏”。

刘新梅说,听到王玉荣去世消息的那个晚上,孩子一整晚一句话都没有说,就那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王冠说:“我永远忘不了王阿姨,她的兢兢业业、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都值得我学习,长大以后,我要成为像她一样的人。”王玉荣不仅救了这些孩子的生命,她的精神也永远影响着孩子们。 线索提供 王浩 张宏 董永雷

王玉荣生平

1961年11月,王玉荣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军人家庭。

中国共产党党员,本科学历。1977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调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任法警,1988年11月调入郑州市公安局火车站分局任侦查员,1998年4月任郑州市公安局副县级侦查员,后历任禁毒支队副支队长、管城分局副局长、中原分局副局长。2006年5月任郑州市公安局正处级调研员,三级警监警衔。

王玉荣从警20多年来,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93年至1995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1996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1997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首届“全国杰出青年卫士”,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女杰”称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